《齐王孙仲望邀同周公瑕陆成叔登清凉台分韵得风字》
时间: 2025-02-04 15:28: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绝磴盘天界,方台枕法宫。
白龙衡划堑,丹鹫远排空。
宝树青冥底,金茎紫气中。
曼殊分化迹,石跪逊人工。
岭似高低鸑,城疑断续虹。
一依文佛日,四起大王风。
目极神从爽,心清境自同。
诸贤今鲍谢,能益帝都雄。
白话文翻译
在高耸的山崖之上,有一座方形的平台,仿佛在法宫之上。白龙划过天际,像是在开辟新的界限,丹鹫在远空中飞翔,显得格外高远。宝树的根基扎在青冥之下,金色的茎上缭绕着紫色的云气。曼殊菩萨的足迹在此显现,石头仿佛在向人类屈膝。山岭像是高低起伏的鸟儿,城池似乎变得断断续续,宛如彩虹。随着文佛的日光,一阵阵强风袭来。远眺极目,神清气爽,心境自然与之相同。如今的贤士如鲍叔牙和谢安,能为帝都增添光辉。
注释
- 绝磴:高耸的山崖,指代险峻的地形。
- 法宫:指佛教或道教的圣地。
- 白龙:象征力量与威严,可能是指天上的云或神灵。
- 丹鹫:一种传说中的鸟,象征高远和超脱。
- 曼殊:指曼殊菩萨,象征智慧和慈悲。
- 文佛日:指文殊菩萨的光辉,象征智慧的启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世贞(1526-1590),字贞白,号纡斋,明代诗人、文学家,擅长诗文,尤其以辞章华丽著称。他的作品常蕴含深厚的哲理,表现出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入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明代,正值明中期,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对清凉台的崇敬,同时反映出对当时士人精神风貌的赞美。
诗歌鉴赏
王世贞的《齐王孙仲望邀同周公瑕陆成叔登清凉台分韵得风字》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作。诗中描绘了清凉台的壮丽景象,展现出诗人对于自然的崇敬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开篇以“绝磴盘天界”引入,让人仿佛置身于高耸入云的山崖之上,随即“方台枕法宫”则将读者的视野引向宽广的法宫,显示出一种宏伟的气势。接着,白龙和丹鹫的意象相互辉映,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象征着人类对于理想与智慧的追求。
在描写宝树和金茎紫气时,诗人将自然景象与人文精神融合,反映出一种和谐的哲学思想。曼殊菩萨的出现则让人感受到灵性与智慧的交融,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人与神灵的和谐共存。最后,诗人通过对当时贤士的赞美,表达了对社会精英的敬仰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传达了诗人对美好境界的向往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绝磴盘天界:描写高耸的山崖,给人以险峻的感觉。
- 方台枕法宫:方形的平台仿佛在神圣的殿宇之上,寓意神圣与庄严。
- 白龙衡划堑:白龙划过天空,开辟新的界限,象征力量与变化。
- 丹鹫远排空:丹鹫高远飞翔,表现出一种超脱的境界。
- 宝树青冥底:宝树扎根于青冥之下,象征着坚实的基础与深厚的文化。
- 金茎紫气中:金色的茎上缭绕着紫气,暗示着富贵与吉祥。
- 曼殊分化迹:曼殊菩萨的足迹,体现出智慧与慈悲的结合。
- 石跪逊人工:石头似乎在向人类屈膝,表现出自然对人的尊重。
- 岭似高低鸑:山岭起伏,像是鸟儿的飞翔,表现出自然的灵动。
- 城疑断续虹:城池宛如彩虹般断断续续,表现出一种幻影般的美感。
- 一依文佛日:随着文佛光辉的照耀,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宁静。
- 四起大王风:四面八方的强风,象征着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
- 目极神从爽:目光所及,神清气爽,展现了一种心境的愉悦。
- 心清境自同:内心的清静与外在的环境相融合,强调和谐。
- 诸贤今鲍谢:赞美当代的贤士如鲍叔牙和谢安。
- 能益帝都雄:他们的存在能为国家增光添彩,表达对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白龙”、“丹鹫”等意象比喻力量与智慧。
- 拟人:将石头拟人化,表现出自然的灵性。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清凉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以及对当代贤士的赞美和对国家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龙:象征力量与变化。
- 丹鹫:代表高远与超脱。
- 宝树:象征文化的根基与繁荣。
- 紫气:寓意吉祥与富贵。
- 曼殊:智慧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齐王孙仲望邀同周公瑕陆成叔登清凉台分韵得风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王世贞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曼殊”指的是哪位佛教人物?
A. 观音菩萨
B. 文殊菩萨
C. 地藏菩萨
D. 弥勒菩萨 -
“绝磴盘天界”中“绝磴”的意思是:
A. 深渊
B. 高崖
C. 山谷
D. 平地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 王世贞《齐王孙仲望邀同周公瑕陆成叔登清凉台分韵得风字》与李白《庐山谣》均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但王世贞更侧重于人文精神的提升,而李白则表达了对自然的无限向往与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代文学史》
- 《王世贞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