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冬夜听歌》

时间: 2025-02-04 13:31:10

镂月裁云,移宫换羽。

歌喉怕惹娇莺妒。

浅斟不问夜何其,三星早已当门户。

彩袖高扬,柘枝低舞。

檀槽慢捻冰弦柱。

曲终明月送人归,小庭深院霏寒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冬夜听歌 作者: 顾太清 〔清代〕

镂月裁云,移宫换羽。
歌喉怕惹娇莺妒。
浅斟不问夜何其,
三星早已当门户。
彩袖高扬,柘枝低舞。
檀槽慢捻冰弦柱。
曲终明月送人归,
小庭深院霏寒雾。


白话文翻译:

在这冬夜,我看着月光如同雕刻的云彩,乐声如同宫廷的乐舞在空中交替。歌声让我担心惊动那小鸟的妒忌。我浅饮一杯,不问今夜有多么寒冷,星星早已在我窗前闪烁。彩袖高高扬起,乐器轻轻舞动。檀木的琴槽缓缓拧动着冰冷的弦。曲子结束时,明月送客归家,小庭深院中弥漫着朦胧的寒雾。


注释:

  • 镂月裁云:镂刻的月光如同剪裁的云彩,形容月光清丽。
  • 移宫换羽:形容乐声如同宫廷乐队的演奏,音调灵动。
  • 歌喉怕惹娇莺妒:歌声之美让人担心惹怒了娇媚的小黄莺。
  • 浅斟不问夜何其:浅饮一杯,不去询问今夜的寒冷程度。
  • 三星早已当门户:指明亮的星星早已如同门户般出现。
  • 彩袖高扬,柘枝低舞:形容歌者的彩袖高高扬起,乐器轻轻舞动。
  • 檀槽慢捻冰弦柱:檀木琴槽缓缓旋转,调节冰冷的琴弦。
  • 曲终明月送人归:乐曲结束时,明月照耀着送人回家。
  • 小庭深院霏寒雾:小庭院深处弥漫着寒冷的雾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太清,清代诗人,以其婉约清丽的诗风著称,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冬夜,体现了诗人对冬季夜晚的感受,结合了音乐和自然的描绘,营造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氛围。


诗歌鉴赏:

《踏莎行 冬夜听歌》是一首描绘冬夜情景的词作,整首词在意境上清丽而幽静。开篇以“镂月裁云”引入,展现了月光如画的优美景象,结合“移宫换羽”则描绘了夜晚音乐的华美场景,二者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在歌声的描写中,诗人表达了对美的珍视,同时流露出一丝担忧,生怕歌声会引来小鸟的妒忌,展现了对自然生灵的关心。接下来的“浅斟不问夜何其”,则表现出一种洒脱与淡然,似乎在享受这一刻的宁静与美好,不再关注外界的冷暖。

“曲终明月送人归”,这句言简意赅,却富有情感,明月如同友人,送走了夜晚的欢愉,带回了生活的平淡。最后的“霏寒雾”,则让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更为幽深的思考空间。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冬夜的静谧与美丽,抒发了诗人对音乐、自然的热爱与思考,给人以深刻的美感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镂月裁云: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月光的清澈与夜空的美丽。
  2. 移宫换羽:形容音乐如同换了乐器,充满变化与灵动。
  3. 歌喉怕惹娇莺妒:强调歌声之美,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生灵情感的细腻关怀。
  4. 浅斟不问夜何其:表现了诗人的洒脱与对生活的淡然态度。
  5. 三星早已当门户:用星星的光辉照亮夜晚,象征希望与光明。
  6. 彩袖高扬,柘枝低舞:展现了歌者的优雅与乐器的灵动,增强了氛围的活泼感。
  7. 曲终明月送人归:明月象征友谊,送走了夜晚的欢愉,寄托了对归家的思念。
  8. 小庭深院霏寒雾:最后以寒雾收尾,增加了诗的深邃感,留给读者无尽遐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镂月裁云”,将月光比作精美的工艺品。
  • 拟人:如“明月送人归”,赋予月亮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词的句式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冬夜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融合了音乐与自然的美好,展现了对生活的淡然态度与对情感的细腻描摹。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月光:象征宁静与美好,常常与思念和情感相关联。
  2. 星星:象征希望与光明,常常引发对未来的遐想。
  3. 寒雾:象征孤独与思考,增加了诗的深邃感。
  4. 乐器:象征艺术与情感,体现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
    诗中“镂月裁云”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月光
    B. 云彩
    C. 星星
    D. 风

  2. 填空题
    “曲终明月送人归,小庭深院霏寒__。”

  3. 判断题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夜晚的担忧。 (对/错)

答案

  1.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 顾太清的《踏莎行 冬夜听歌》和李白的《静夜思》都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思考,但前者更注重音乐和自然的结合,而后者则更侧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顾太清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