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其一》
时间: 2025-01-27 03:11: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其一
作者: 袁克文 〔清代〕
锦幄留香,瑶灯送暮,独无明月章台路。
人家门巷自深深,阑干尽是回肠处。
遣怨何曾,寻欢未许,登楼又听闲风雨。
雨声依旧画楼非,尊前谁为歌金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晚上的场景:华丽的帐篷中仍留有香气,瑶台的灯光在傍晚时分闪烁,却没有明月照耀着章台的路。人家门口的巷子显得十分深邃,栏杆旁满是令人感伤的情景。为何要遣怀怨恨,寻欢也未能成行?登上楼去又听见窗外的风雨。雨声依旧,画楼中的情景却不同了,在酒杯前又是谁在为我唱那金缕歌呢?
注释:
- 锦幄:指华丽的帐篷或房间,象征着奢华和温馨。
- 瑶灯:美丽的灯具,通常用来烘托气氛。
- 章台路:古代诗文中常用来指代月下的幽静小路,表达人们对月亮的向往。
- 回肠处:形容伤心之处,回肠荡气,充满感情。
- 遣怨:指排遣心中的怨恨或不满。
- 寻欢未许:意为寻求欢乐却未能如愿。
- 闲风雨:指轻柔的风雨,增添了诗的幽怨气氛。
- 金缕:古代用金丝缠绕的衣物或乐器,象征着高雅和珍贵。
典故解析:
- 章台:出自《红楼梦》中,常常用来象征月下的思念与孤独。
- 金缕歌:古代乐曲,往往与宴饮、欢聚相关,象征着欢乐和美好。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袁克文,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辞藻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渗透着对人生的感悟与对爱情的思考。
-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一个秋夜,诗人感受到深秋的孤寂与寂寞,情感真挚而浓烈,反映了清代士人的内心世界。
诗歌鉴赏:
《踏莎行 其一》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袁克文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一个孤独的夜晚,诗人在华丽的环境中却感到无尽的孤寂。开头的“锦幄留香,瑶灯送暮”描绘了一幅温暖却又略显凄凉的画面,显示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感伤。接下来的“独无明月章台路”,则暗示了缺乏月光的陪伴,映衬出内心的孤寂。
“人家门巷自深深,阑干尽是回肠处”,这里通过对门巷的描写,进一步增强了孤独感,阑干旁的情景让人感到一阵心痛。接下来的“遣怨何曾,寻欢未许”,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不满与对欢乐的渴望,流露出一种无奈的情绪。
最后两句“雨声依旧画楼非,尊前谁为歌金缕”,在雨声的陪伴下,诗人回归到酒杯前,感慨谁来为自己唱歌。这既是对现实的无奈,也是对往昔快乐时光的怀念。整首词情感真挚,表达了孤独、怅惘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锦幄留香:华丽的环境里,香气依然四溢,象征着美好的回忆。
- 瑶灯送暮:灯光渐暗,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带来了一种惆怅感。
- 独无明月章台路:缺乏明月的陪伴,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
- 人家门巷自深深:门前的巷子显得很深,暗含孤独的情感。
- 阑干尽是回肠处:栏杆旁的情景令人心痛,表达内心的思念与感伤。
- 遣怨何曾:排遣心中的怨恨,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不满。
- 寻欢未许:寻求欢乐却未能如愿,流露出一种无奈。
- 登楼又听闲风雨:登楼后听到窗外的雨声,增加了诗的幽怨气氛。
- 雨声依旧画楼非:雨声依旧,画楼的情景却已不同,暗示了时光的变迁。
- 尊前谁为歌金缕:在酒杯前,感慨谁来为自己歌唱,体现了孤独感与对往昔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例如“锦幄留香”比喻华丽的环境。
- 拟人:雨声被赋予了情感,增添了诗的意境。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称,增添了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孤独和怀念为主线,反映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表现了清代士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意象分析:
- 锦幄:象征奢华和温馨。
- 瑶灯:美好而短暂的光亮。
- 明月:象征思念与孤独。
- 雨声:代表忧伤与怀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锦幄留香”指的是: a) 美好的回忆
b) 烹饪的香气
c) 花香
答案:a) 美好的回忆 -
“寻欢未许”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无奈
c) 痛苦
答案:b) 无奈 -
诗中提到的“金缕”象征: a) 欢乐
b) 高雅
c) 忧伤
答案:b) 高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柳永的《雨霖铃》
诗词对比: 袁克文的《踏莎行 其一》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在主题上都有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前者更注重孤独的情感,后者则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与追忆。两者在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唐诗宋词元曲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