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时间: 2025-01-26 23:33:30

浣月亭高,映江楼古。

湖山蕴籍供裁句。

欲寻陈迹认南朝,新词吟到西泠路。

香润兰丛,影留桐絮。

联吟更有神仙侣。

玉窗想得静拈毫,浓青不捲疏帘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月亭高,映江楼古。
湖山蕴籍供裁句。
欲寻陈迹认南朝,新词吟到西泠路。
香润兰丛,影留桐絮。
联吟更有神仙侣。
玉窗想得静拈毫,浓青不捲疏帘雨。

白话文翻译:

诗人站在高高的浣月亭上,古老的江楼在水面上映照。湖光山色中积蕴着丰富的文化,供我裁剪句子。想要寻访南朝的遗迹,新的词句吟咏到西泠的道路。香气润泽了兰花丛,影子留在了飘落的桐花上。更有神仙伴侣一同吟唱。透过玉窗,静静地拿起毛笔,浓密的青色不卷起窗帘外的细雨。

注释:

  • 浣月亭:亭名,指的是一个高处的亭子,月光下的景象。
  • 映江楼:古楼在江水中映照,描绘出悠久的历史感。
  • 湖山蕴籍:湖泊和山峦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典籍。
  • 南朝:指中国历史上南朝时期(420年-589年),文化繁荣,诗词成就显著。
  • 西泠路:指的是西泠桥一带,文人墨客常聚之地。
  • 香润兰丛:兰花丛中散发着香气,润泽着周围环境。
  • 神仙侣: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或文人雅士。
  • 玉窗:精致的窗户,象征着诗人的雅致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冒文蘅(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热爱而著称。其作品常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感悟,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踏莎行》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雅士频繁游历名胜之际,诗人通过游览湖山,感悟历史,表达了对南朝文化的追慕和对友人相聚的珍视。

诗歌鉴赏:

《踏莎行》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与文化底蕴的诗。开篇以“浣月亭高,映江楼古”引入,既描绘了自然风光,又暗示了历史的厚重。诗人在此背景下,寻求古籍的灵感,表现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与执着。

接着,诗人提到“欲寻陈迹认南朝”,显示出对南朝文化的向往与追溯,强调了历史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在“新词吟到西泠路”中,诗人不仅展现了创作过程,还传达出对友人共同吟唱的渴望,进一步增强了诗中的人情味。

后半部分描绘了自然的和谐美,尤其是“香润兰丛,影留桐絮”,通过丰富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最后一句“浓青不捲疏帘雨”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宁静,体现了对创作的专注。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与友谊的深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浣月亭高,映江楼古: 诗人站在高处的亭子,俯瞰古老的江楼,创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2. 湖山蕴籍供裁句: 湖泊与山峦中积淀着文化,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3. 欲寻陈迹认南朝,新词吟到西泠路: 诗人渴望探访南朝的遗迹,吟诵新作,体现了对历史的敬仰与对文人生活的向往。
  4. 香润兰丛,影留桐絮: 自然景色如香气与影子,描绘出生机盎然的境界。
  5. 联吟更有神仙侣: 提及文人与友人的共同吟唱,强调了人际关系的美好。
  6. 玉窗想得静拈毫,浓青不捲疏帘雨: 最后表达了诗人静心创作的态度,展现内心的平和与专注。

修辞手法:

  • 对仗: “浣月亭高,映江楼古”中,前后句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 使用自然景物如“兰丛”、“桐絮”来传达诗人的情感。
  • 比喻: “神仙侣”比喻志同道合的朋友,提升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历史文化的追溯与对友谊的珍视,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与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传递出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浣月亭: 象征诗人的高远志向与对自然的热爱。
  • 江楼: 代表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积淀。
  • 兰丛: 象征高洁的品德与友谊的芬芳。
  • 桐絮: 代表时光的流逝与回忆的留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朝”指的是哪个时期? A) 唐朝
    B) 南北朝
    C) 明朝

  2. “香润兰丛”中的“香”主要指什么? A) 食物的香味
    B) 花香
    C) 书香

  3. 诗人的创作态度是怎样的? A) 浮躁
    B) 平和专注
    C) 无所谓

答案:

  1. B) 南北朝
  2. B) 花香
  3. B) 平和专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表达对兄弟的思念,情感细腻。
  • 《登高》(王之涣):同样涉及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踏莎行》都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静夜思》更强调孤独感,而《踏莎行》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提供清代诗人的作品及分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对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