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风雨中作》
时间: 2025-02-04 15:37: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晚风雨中作
作者:陆游
箕踞藜床岸幅巾,何妨病酒住湖滨。
驾风浪作连三日,扫地花空又一春。
乐事清宵当秉烛,畏途平地有摧轮。
颓然耐辱君无怪,元是人间澹荡人。
白话文翻译
在岸边的藜床上,我懒散地坐着,头上裹着布巾,喝着病酒,何妨在湖边小住一阵。
乘着风浪,已过去三天,春天的花朵又被扫落一地。
快乐的时光在清明的夜晚里,应该点上蜡烛来共度,而我却在平坦的道路上害怕那压倒一切的车轮。
我颓然地忍受着屈辱,实在没有什么好怪的,原来我本就是这个世间淡泊无欲的人。
注释
- 箕踞:形容坐姿,像箕斗一样。
- 藜床:用藜草编织的床,指简陋的床。
- 病酒:因病而饮的酒,暗示身体虚弱。
- 驾风浪:比喻在风浪中行舟,形容人生的艰难。
- 清宵:指清静的夜晚。
- 摧轮:形容车轮的力量,暗指生活中的压力。
- 颓然:形容消沉、无精打采的样子。
- 澹荡:意指淡泊、无欲无求。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直接的典故,但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境与传统文人追求的隐逸生活有一定关系,表达出对世俗繁华的淡漠和对个人境遇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以豪放和抒情见长,作品反映了他对国家的关心和个人的苦闷。陆游一生经历了多次的政治波折,屡次未能实现其政治理想。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春天,正值风雨交加之际,表达了诗人在病中对春天的感慨与对生活的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无奈与淡泊。
诗歌鉴赏
陆游的《春晚风雨中作》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交融的作品。全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即使在风雨中也要寻找乐趣的态度。首联以“箕踞藜床”开篇,描绘出一幅闲适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在病中的无奈与放松。接下来的“驾风浪作连三日”,则揭示了生活的艰辛,尽管春天来临,花朵依然被风雨摧残,象征着人生中的挫折和无常。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对快乐的追求与生活的压力形成对比,“乐事清宵当秉烛”,即使面对困境,仍希望在夜晚享受生活的美好。然而“畏途平地有摧轮”的句子,则反映了对生活重压的恐惧与无奈。
最后两句“颓然耐辱君无怪,元是人间澹荡人”,使整首诗达到高潮,诗人自我反思,承认自己的淡泊与无欲,展现出一种淡然面对生活的态度。整体来看,陆游在诗中表现出对春天和生活的感慨,虽有无奈,却又不失一种超然的态度,展示了他的人生态度与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箕踞藜床岸幅巾:描绘了一个懒散的场景,表明诗人的处境和心境。
- 何妨病酒住湖滨:表达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病酒也能带来一些安慰。
- 驾风浪作连三日:象征着生活的艰难与波折,暗示生活中的挑战。
- 扫地花空又一春:春天的花虽美,却因风雨而凋零,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乐事清宵当秉烛:在困难中仍希望享受生活的美好。
- 畏途平地有摧轮:生活中即使是平坦的道路也潜藏着困难。
- 颓然耐辱君无怪:对自己的消沉和屈辱心态的自我认知。
- 元是人间澹荡人:自我归纳,表明自己的淡泊与无欲。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风浪比作生活的艰难。
- 对仗:上下句意相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使读者能感同身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诗人虽身处困境,但仍然保持一颗淡泊的心,展示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藜床:象征简朴的生活方式,体现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 湖滨:自然景象,表现诗人对宁静环境的向往。
- 春花:代表美好与希望,暗示诗人对生活的追求。
- 蜡烛:象征希望与光明,展现人们在黑暗中对美好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驾风浪”意指什么? a) 轻松的生活
b) 生活中的挑战
c) 美好的春天 -
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是?
a) 积极向上
b) 颓废无望
c) 淡泊无欲 -
“乐事清宵当秉烛”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夜晚的宁静
b) 生活的享受
c) 春天的花朵
答案:
- b) 生活中的挑战
- c) 淡泊无欲
- b) 生活的享受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描绘春天与生命无常的感慨。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个人情感的交融。
诗词对比:
- 比较陆游的《春晚风雨中作》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但陆游更多表现了个人的淡泊态度,而杜甫则在国家动荡中感受到的忧国忧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陆游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