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坳题石》

时间: 2025-04-27 06:25:51

青楼空擅一时名,铜雀风流自属卿。

笑脸祇从遗影艳,醉怀偏逐步虚声。

牵愁检韵难赓咏,掩泪缘君半减枰。

可是莲香知已足,尚留佳事在孤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楼空擅一时名,
铜雀风流自属卿。
笑脸祇从遗影艳,
醉怀偏逐步虚声。
牵愁检韵难赓咏,
掩泪缘君半减枰。
可是莲香知已足,
尚留佳事在孤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青楼女子在当时的名声与风流,以及她对往事的追忆和对爱情的思考。诗中的女子虽然在青楼中享有盛名,但她的心中却有无尽的愁苦和思念。她的笑颜只留下了遗影,醉酒之后的心情却只能在虚无的声响中漂浮。她努力用诗韵来抒发情感,但却发现难以表达出内心的忧愁和泪水。尽管如此,她仍然希望莲花的香气能够传递她的情感,留住那些美好的回忆。

注释:

  • 青楼:指妓院,古代一些城市中专门供人寻欢作乐的场所。
  • 铜雀:铜雀台,汉代的一个著名建筑,象征风流与美好事物。
  • 笑脸:指女子的美丽笑容。
  • 遗影:留下的身影,意味着过去的回忆。
  • 醉怀:醉意中,表示醉酒后的情感流露。
  • 减枰:隐喻因思念而减少了棋局中的对弈,象征心中烦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日精,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录,以诗词见长,风格多以细腻、婉约为特点。其作品常常探讨爱情与人生的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风气开放的时期,青楼文化盛行,诗人通过描绘青楼女子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爱情与美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

诗歌鉴赏:

《梅坳题石》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青楼女子的内心独白,展示了她虽身处繁华却心生忧愁的复杂情感。诗人在开头部分用“青楼空擅一时名”描绘出女子的名声与风流,似乎在赞美她的同时也在暗示这名声的虚幻与短暂。接着,铜雀的意象引入了历史文化的深度,象征着光辉灿烂的爱情与悲剧的交织。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笑脸祇从遗影艳”表现出女子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醉酒后的“步虚声”更是流露出对爱情的无奈和失落。最后两句“可是莲香知已足,尚留佳事在孤茔”则表达了即使身处孤独,她仍愿保留那段美好的回忆。

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既有对往昔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女性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坚韧。作者通过诗歌的形式,传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使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感受到更深层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青楼空擅一时名:青楼女子虽有一时之名,但这种名声是空洞的。
  2. 铜雀风流自属卿:铜雀台的风流韵事与她相关,暗示她的美丽与追逐的爱情。
  3. 笑脸祇从遗影艳:她的笑容只在过去的影像中留存,表达怀念与失落。
  4. 醉怀偏逐步虚声:醉酒后的心情随着空虚的声响而漂浮,感到无所依附。
  5. 牵愁检韵难赓咏:因忧愁而难以吟诵出诗韵,表现内心的苦闷。
  6. 掩泪缘君半减枰:因思念而泪流,心中半减的棋局象征爱情的失落。
  7. 可是莲香知已足:即使如此,莲花的香气仍能传达心中情感。
  8. 尚留佳事在孤茔:美好的事情仍留存在孤独的墓地,象征着回忆的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楼空擅一时名”,用来比喻名声的虚假。
  • 对仗:如“笑脸祇从遗影艳,醉怀偏逐步虚声”,展现了语言的对称美。
  • 象征:莲香象征着美好与爱情的记忆。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追忆与对现实无奈的感慨,展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往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思索。

意象分析:

  • 青楼:象征着繁华、浮华与短暂的美好。
  • 铜雀:代表历史与文化的深厚,暗示着风流韵事。
  • 莲香:象征纯洁、美好与爱情的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青楼”主要指什么?

    • A. 酒楼
    • B. 妓院
    • C. 学校
    • D. 宫殿
  2. “笑脸祇从遗影艳”中的“遗影”指的是什么?

    • A. 过去的影子
    • B. 未来的希望
    • C. 今天的笑容
    • D. 朋友的面孔
  3. 诗中“莲香”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忧伤
    • C. 美好回忆
    • D. 权力

答案:

  1. B. 妓院
  2. A. 过去的影子
  3. C. 美好回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何日精的《梅坳题石》更加强调了对往昔爱情的浓烈怀念,而李清照则更多描绘了女性的孤独与忧伤。两者都反映了女性在历史中的命运,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