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改革后生计艰难,风俗日侈,余家素鲜蓄积,咏以志慨》
时间: 2025-04-27 11:01: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安得山林寄此身,墙东未遽远嚣尘。
俗多繁剧难为礼,路到奇穷欲避人。
金谷羽觞高宴会,田家鸡黍薄乡邻。
云泥势隔庸相比,南北原来有富贫。
白话文翻译:
如何能在山林中寄托我的身心,东墙外的尘嚣尚未远去。
世俗繁杂,礼仪难以维持,走到偏僻的地方却想要避开人群。
金谷的豪华宴会高朋满座,乡间的邻里却只能吃些简单的鸡黍。
云泥之别使得庸常之人无法相提并论,南北之间原本就有贫富之分。
注释:
- 安得:如何能。
- 山林寄此身:指希望能在山林中隐居,寄托自己的身心。
- 嚣尘:指喧闹的尘世。
- 繁剧:指繁杂而剧烈的世俗风气。
- 礼:指礼仪、礼节。
- 金谷:金谷指的是豪华的宴会场所。
- 羽觞:指盛酒的器皿,象征奢华宴会。
- 鸡黍:指乡间的简单食物,象征贫困的生活。
- 云泥势隔:比喻贫富的悬殊。
- 庸:平庸的人。
- 南北:指南方与北方的经济差异,隐喻社会的贫富差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万正常(1855-1938),字子昇,号景渊,近代诗人,出生于江苏省。万正常的诗风受到古诗的影响,常常以抒发个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为主题,语言清新而含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改革后,社会动荡,生活艰难。诗人感受到生活的压力和世俗风气的浮华,对比了富裕与贫困的差距,表现出对现状的不满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俗的深刻思考。开篇以“安得山林寄此身”开场,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渴望,显示出他对繁华喧闹的厌倦。接下来的两句,诗人指出当今礼仪已难以维持,世俗繁杂的现实使人们难以保持纯粹的生活方式。由此,诗歌进入了对比的核心:金谷的高宴与乡间的鸡黍,前者象征奢华的生活,后者则代表着贫困的现实。最后两句,诗人通过“云泥势隔”揭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生动地表现了南北之间的经济不平衡。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惋惜,流露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安得山林寄此身:诗人渴望在山林中隐居,表达了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 墙东未遽远嚣尘:喻示即使想要逃避喧闹,现实中依然难以摆脱。
- 俗多繁剧难为礼:世俗的繁杂使得礼仪难以维持,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无奈。
- 路到奇穷欲避人:为了避开世俗的纷扰,诗人宁愿选择偏僻之地。
- 金谷羽觞高宴会:描绘奢华的宴会,展现社会的浮华。
- 田家鸡黍薄乡邻:对比乡村的简朴生活,强调贫富差距。
- 云泥势隔庸相比:以云泥比喻,突出贫富之间的悬殊。
- 南北原来有富贫:总结南北之间经济的差异,形成对比,揭示社会不公。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云泥”来比喻贫富差距,形象生动。
- 对比:通过金谷与田家形成强烈对比,突显生活的差异。
- 排比:在表达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时,使用排比句式增强语气。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生活艰难和社会风俗的反思,表达了对富裕与贫困之间悬殊的无奈与惋惜,体现了诗人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揭示了改革后社会的种种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林:象征自然与宁静的生活方式。
- 金谷:象征奢华与浮华的社会风气。
- 鸡黍:象征乡村的简单生活,反映贫困的现实。
- 云泥:比喻贫富差距,加深了对比的印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安得山林寄此身”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自由生活
B. 奢华宴会
C. 社会地位
D. 繁华喧闹 -
诗中提到的“金谷”是指什么? A. 乡村
B. 豪华的宴会
C. 山林
D. 贫穷的生活 -
“云泥势隔”意在说明什么? A. 生活的简单
B. 贫富差距
C. 社会风俗
D. 自然环境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江雪》:柳宗元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万正常的《有感改革后生计艰难》与杜甫的《春望》均反映了社会动荡中的个人感受。杜甫在《春望》中表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而万正常则更侧重于个人生活的艰难与对社会风俗的反思。两者都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传递出对现实的关怀。
参考资料:
- 《近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解读》
- 《万正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