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船平浅泛槎䒀,隔一牛鸣路转纡。消得桑蓬残习否?中流容与数鸥凫。
白话文翻译:
游船在平静的湖面上轻轻荡漾,隔着一条小路传来牛的鸣叫声,路途也因此变得曲折蜿蜒。不知桑树下的蓬草是否还残留着往日的习惯?在湖中央,几只鸥鸟和野鸭悠然自得。
注释:
- 游船:指在水面上行驶的小船。
- 平浅:湖水平静而浅。
- 槎䒀:泛指小舟。
- 牛鸣:牛的叫声。
- 路转纡:路途弯曲,形容景致的变化。
- 桑蓬:桑树和蓬草,暗指乡野的景象。
- 残习:旧习惯,指过去的生活方式。
- 中流:湖的中央。
- 容与:容纳、相处。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桑蓬”可能与古代农耕文化相关,桑树常用来养蚕,而蓬草则常见于田园,象征着农村的宁静与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曾植(1842-1926),字葆光,号稼轩,清代诗人、散文家,擅长诗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西湖杂诗》是沈曾植在游览西湖时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感触和对乡土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沈曾植的《西湖杂诗 其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湖的自然景观,展现了湖面上的宁静与和谐。诗的开头通过“游船平浅泛槎䒀”描绘了游船在水面上轻轻荡漾的场景,给人以悠闲自在的感觉。接着提到的“隔一牛鸣路转纡”则引入了乡村的生活气息,牛鸣声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朴实的生活氛围。诗中“消得桑蓬残习否”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乡土生活的思考,是否仍保留着过去的习惯,暗示了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最后一句“中流容与数鸥凫”将视线引向湖中的鸟类,增添了生动的自然气息。整首诗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欣赏,又有对生活的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游船平浅泛槎䒀:描绘湖面平静,游船轻松漂浮,表达一种闲适的状态。
- 隔一牛鸣路转纡:远处传来牛的鸣叫,路途蜿蜒,增添了乡村的生动气息。
- 消得桑蓬残习否?:反思乡村生活中的旧习惯,表现了对传统的留恋。
- 中流容与数鸥凫:湖中央的鸟儿悠闲自在,象征自然的和谐与自由。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游船平浅”与“隔一牛鸣”形成对比,增强节奏感。
- 拟人:鸟儿的悠闲状态,赋予自然以生命。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乡土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传统生活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淡的乡愁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游船:象征自由与闲适。
- 牛鸣:代表乡村生活的朴实和真实。
- 桑蓬:承载着对传统和过去的思考。
- 鸥凫:象征自然的和谐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游船平浅泛槎䒀”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 A. 热闹的市场
- B. 平静的湖面
- C. 繁忙的街道
-
“消得桑蓬残习否”的意思是?
- A. 旧习惯是否依然存在
- B. 新习惯是否形成
- C. 习惯已经改变
-
诗中提到的“数鸥凫”指的是什么?
- A. 乡村的鸟类
- B. 湖中的鸟类
- C. 山中的鸟类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 《饮湖上初晴后雨》:同样描写西湖的自然之美,突显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悟。
- 《望岳》:虽描写的是高山,但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思考。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沈曾植更为细腻,而苏轼则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沈曾植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西湖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