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落日轻风澹碧漪,兰桡相竞复相持。
游人尽向苏堤去,杨柳矶头听竹枝。
白话文翻译:
落日的余晖洒在湖面上,轻风吹拂,水波轻柔。小船在湖中竞相行驶,彼此争先恐后。游人们都向苏堤而去,在杨柳树下的岸边,悠然地聆听着竹子的摇曳声。
注释:
- 落日:夕阳,指太阳下山时的景象。
- 轻风:微风,指轻柔的风。
- 澹碧漪:清澈的湖水上泛起细微的波纹。
- 兰桡:兰花般的船只,形容船只的轻盈美丽。
- 相竞:相互竞争,指小船在水中争先。
- 相持:保持平衡,指船只之间互不相让。
- 游人:游玩的游客。
- 苏堤:指苏堤春晓,是西湖著名的风景线。
- 杨柳矶头:杨柳树下的岸边,矶指岸边的石头。
- 听竹枝:聆听竹子的声音,竹叶随风摇动发出的声音。
典故解析:
苏堤是西湖著名的堤岸,因苏东坡而得名。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他曾在杭州任知州,修建了苏堤,成为西湖的标志性景点之一。诗中提到的游人向苏堤游览,体现了这一地区的文化和自然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渐逵,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写景诗著称,作品多表现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诗作创作于明代西湖风景最为迷人的时期,诗人借景抒情,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游览西湖的向往。
诗歌鉴赏:
《望湖亭》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游人生活的细腻观察。诗的开头“落日轻风澹碧漪”,通过描绘湖面在夕阳下的状态,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优美的氛围。轻风吹拂,湖面泛起微微的波纹,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恬静的自然环境中。
接下来的“兰桡相竞复相持”,展现了游人乘坐的小船在湖中竞速的生动场景,诗人用“兰桡”来形容小船的优雅,增添了诗的美感。游人们向苏堤而去,这不仅是对风景的追求,也是对生活乐趣的向往,展现了人们在大自然中寻找快乐的情景。
最后一句“杨柳矶头听竹枝”,则将诗的意境推向了更深层次的宁静。杨柳与竹子作为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柔美与坚韧,诗人在此表达了他对自然细腻声音的欣赏。这种对自然的细腻描写,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活的诗意,带给读者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落日轻风澹碧漪:描绘了夕阳下轻风拂过湖面的情景,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受。
- 兰桡相竞复相持:表现了小船在湖中竞速的热闹场面,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
- 游人尽向苏堤去:游人纷纷向苏堤移动,体现了人们对美景的向往。
- 杨柳矶头听竹枝:在宁静的环境中,听着竹子的声音,表达了对自然的细腻感受。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小船比作兰花,形象地表现出其优雅。
- 对仗:如“落日轻风”与“兰桡相竞”,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游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一种闲适、悠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落日:象征着夕阳西下,暗示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循环。
- 轻风:代表着自然的柔和与舒适,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兰桡:象征着优雅和美丽,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 杨柳:在中国文化中常用来象征柔美与生命力。
- 竹枝:代表着坚韧与自然的声音,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谁?
- A. 苏东坡
- B. 王渐逵
- C. 李白
-
诗中提到的“苏堤”是指什么?
- A. 一座桥
- B. 一条河
- C. 一条堤岸
-
诗中“兰桡”指的是什么?
- A. 船
- B. 花
- C. 鱼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渐逵的《望湖亭》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前者更为细腻和生动,后者则更显豪放与孤独。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前者重在描绘自然之美,后者则在抒发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西湖诗词集》
- 《明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