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夫台?在忠州南数十里?》
时间: 2025-01-11 06:18: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夫台 苏轼 〔宋代〕
山头孤石远亭亭,江转船回石似屏。 可怜千古长如昨,船去船来自不停。 浩浩长江赴沧海,纷纷过客似浮萍。 谁能坐待山月出,照见寒影高伶俜。
白话文翻译:
在远处的山头,有一块孤零零的石头,像亭子一样矗立。江水弯弯绕绕,船只回头时,石头仿佛是一块屏风。可怜的是千古时光如同昨日,船只来来往往,永不停息。浩浩的长江奔向大海,纷纷的过客就像浮萍一样漂浮。谁能静静地等待山月升起,照耀那孤独的身影呢?
注释:
- 孤石:指孤立的石头,寓意孤独。
- 远亭亭:形容石头的高耸,像亭子一样美丽。
- 转船回:船在江中转弯,回头的情景。
- 可怜:感叹,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 千古:指漫长的历史,时间的流逝。
- 浮萍:比喻漂泊不定的人生。
- 寒影:形容孤独的身影,带有寒冷的气息。
典故解析:
望夫台:传说中,古代女子在此台上望夫,象征着对离去丈夫的思念与期盼。此诗中则映射了诗人对时间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常常通过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轼的晚年,正值其被贬期间,心情复杂,常常思考人生与时间的流逝。
诗歌鉴赏:
《望夫台》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诗人通过对江河湖海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的“孤石”与“远亭亭”,暗示了诗人在茫茫人海中的孤独,石头的稳固与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人内心的脆弱与渴望。接下来,诗人通过“船去船来自不停”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奔波,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和困惑。
“浩浩长江赴沧海,纷纷过客似浮萍”,用江水奔腾和过客漂流的意象,突显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仿佛人们都在如浮萍般漂泊,难以驻足。最后一句“谁能坐待山月出”,引导出一种哲学的思考,诗人追问谁能在纷扰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淡定,等待那份如月光般的静谧与清明。
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历史的感怀,又有对人生的思索,表现出苏轼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头孤石远亭亭:远处山头的石头独立而美丽,暗示孤独。
- 江转船回石似屏:江水的转弯让船只回头,石头像屏风一样,象征阻隔。
- 可怜千古长如昨:感叹历史长河中,时间如昨日般迅速流逝。
- 船去船来自不停:船只的往来象征生活的无休止,体现了忙碌与疲惫。
- 浩浩长江赴沧海:长江水奔向大海,象征生命的奔流,终归于大。
- 纷纷过客似浮萍:形容过客如浮萍,漂泊无定,人生无常。
- 谁能坐待山月出:询问谁能静待山上的月亮升起,传递内心的孤独与期待。
- 照见寒影高伶俜:月光照射下的孤影,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追寻。
修辞手法:
- 比喻:山头孤石比作亭子,增强了形象感。
- 对仗:如“船去船来”与“长江赴沧海”,增强了音韵美。
- 拟人:将过客比作浮萍,赋予其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命的思考,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石:象征孤独与坚韧。
- 江水:代表时间与生命的流动。
- 浮萍: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 山月:象征宁静与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孤石”象征什么?
- A. 美丽
- B. 孤独
- C. 稳定
- D. 变化
-
诗中“船去船来自不停”反映了什么主题?
- A. 时间的流逝
- B. 人生的选择
- C. 自然的美丽
- D. 战争的悲伤
-
“浮萍”在诗中表示什么?
- A. 幸福
- B. 漂泊
- C. 安静
- D. 成功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望夫台》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均描绘自然景观,但前者更侧重于哲理思考,后者则更加豪放奔放,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