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外亭》
时间: 2025-01-26 02:34: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楚山澹无尘,赣水清可厉。
散策尘外游,麾手谢此世。
山高惜人力,十步辄一憩。
却立浮云端,俯视万井丽。
幽人宴坐处,龙虎为斩薙。
马驹独何疑,岂堕山鬼计。
夜垣非助我,谬敬欲其逝。
戏留一转语,千载起攘袂。
白话文翻译:
楚山没有尘埃,赣水清澈如镜。
我在尘世之外漫步游玩,挥手告别这俗世。
山高得令人叹息,走十步便要停下来休息。
我站在浮云之上,俯视下方万井的美丽。
幽静的人在此宴坐,龙虎为我斩断烦恼。
马驹又何所疑,难道会落入山鬼的算计?
夜幕并不帮助我,我谬误地尊敬它的逝去。
我随意留下一个转语,让千载后再起舞袂。
注释:
- 楚山:指楚地的高山,象征清幽和宁静。
- 赣水:指赣江,水清如镜。
- 散策:指随意走动、漫步。
- 麾手:挥手,表示告别。
- 浮云端:比喻高远的境界,或独立于俗世之外。
- 龙虎:象征力量和威猛,暗指自然的力量。
- 夜垣:夜晚的围墙,象征黑暗或烦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旷达,也有细腻婉约。苏轼在政治上经历坎坷,但他在文学和艺术上却成就斐然。
创作背景:
《尘外亭》创作于苏轼的晚年,此时他经历了多次政治波折,心境日趋淡泊。诗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诗歌鉴赏:
《尘外亭》是一首体现苏轼心境的优美诗作,整首诗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世俗的超然。诗中描绘了楚山的清幽与赣水的明澈,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苏轼在诗中以“散策尘外游”开篇,表达了他对尘世的告别,展示他渴望远离世俗烦恼的心情。
接下来的“山高惜人力,十步辄一憩”,则展现出诗人在自然中游历的疲惫与对自然之美的敬仰。诗人不仅在身体上感到疲惫,心灵上也在不断地与世俗的喧嚣抗争,而在“却立浮云端,俯视万井丽”中,他又表现出了超然的境界,仿佛置身于高空之中,俯瞰世间的繁华与冷漠。
整首诗不仅有自然景色的描绘,还有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尤其是最后两句“戏留一转语,千载起攘袂”,让人感受到一种时光流转的哲学意味,仿佛在说,尽管人生短暂,但留下的诗句和思想却能超越时间,给后人以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楚山澹无尘,赣水清可厉:描绘了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象,楚山和赣水分别象征着清幽和明净。
- 散策尘外游,麾手谢此世:展示了诗人对尘世的告别,表达出一种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山高惜人力,十步辄一憩: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感叹人力的渺小。
- 却立浮云端,俯视万井丽:形容诗人站在高处,俯瞰世间的美丽,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 幽人宴坐处,龙虎为斩薙:暗示在这宁静的环境中,可以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力量。
- 马驹独何疑,岂堕山鬼计:表明对自然和生命的信任,不会被外在的变化所迷惑。
- 夜垣非助我,谬敬欲其逝:表达了一种对黑暗的反思,夜晚并不是真正的朋友。
- 戏留一转语,千载起攘袂:强调了诗歌的永恒性,尽管时光流逝,诗的意义依然存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浮云端”比喻一种超然的境界。
- 对仗:整首诗中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龙虎为斩薙”,赋予自然界的力量以人性化的特征。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尘世的超脱与追求自由、宁静的心态,同时也反映了对生命和时间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楚山:象征清幽与高洁。
- 赣水:象征明亮与宁静。
- 浮云:象征超然与自由。
- 龙虎:象征力量与自然的威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水是哪个?
- A. 长江
- B. 赣水
- C. 黄河
-
“散策尘外游”中的“尘”指的是什么?
- A. 土地
- B. 尘世的烦恼
- C. 灰尘
-
诗中“却立浮云端”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 A. 焦虑
- B. 超然
- C. 迷茫
答案:
- B. 赣水
- B. 尘世的烦恼
- B. 超然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苏轼与王维的自然诗:
- 苏轼在《尘外亭》中表现出对尘世的超脱和对自然的向往,而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则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写,两者都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情感。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