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院煎茶》
时间: 2025-01-11 07:39: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蟹眼已过鱼眼生,
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
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
未识古人煎水意。
古语云煎水不煎茶。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
贵従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
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
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
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
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茶水的煎制过程,表达了诗人对茶的热爱和对生活简朴的向往。开头提到蟹眼与鱼眼,暗指茶水的变化,接着描写了茶水的轻盈和细腻。诗人提到自己虽身处贫病之中,但仍希望能学会简单地煮茶,享受生活的乐趣,不愿被繁杂的文书所困扰,而是想要在安静的午后,品一杯茶,享受平静的生活。
注释
- 蟹眼:指茶水的泡沫,像蟹眼一样。
- 鱼眼:指水面波动,像鱼眼。
- 飕飕:形容风声,暗示茶水的清幽。
- 蒙茸:指茶叶的细腻与柔和。
- 银瓶:指茶具,通常用银制成。
- 煎水:古人煮水的方式,指泡茶之前的准备。
典故解析
- 李生:指古代名士李白,他常自煮茶以招待客人。
- 潞公:指现代的潞王,学习西蜀的煮茶技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词人、诗人及书画家。他的作品兼具文人情怀与生活哲学,常以平易近人的风格表现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被贬之际,身处困境,但他通过煮茶来寻找内心的宁静,反映了他在逆境中依然追求生活乐趣的态度。
诗歌鉴赏
《试院煎茶》展现了苏轼对茶的深刻理解与品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哲学思考。诗中通过对茶水的细腻描绘,展现出一种轻灵的美感,仿佛让人听到了茶水在壶中沸腾的声音,感受到了那份清幽与恬淡。特别是“古语云煎水不煎茶”一句,揭示了诗人对茶道的深刻理解,即煮水的质量与方式更为重要,而不仅仅是茶本身。这种思想反映了苏轼对古人饮茶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同时也展示了他与现代生活的对比与思考。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渴望在平淡中找到快乐,追求内心的满足而非物质的奢华,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蟹眼已过鱼眼生:形容茶水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流逝。
- 飕飕欲作松风鸣:茶水的声音像松风吹动,营造出清幽的氛围。
- 蒙茸出磨细珠落:茶叶磨成粉末,细腻如珠。
- 眩转绕瓯飞雪轻:茶水轻盈如雪,飞舞在瓯中。
- 银瓶泻汤夸第二:银瓶里的热水倾泻而下,显得优雅。
- 未识古人煎水意:表达对古人煮水技艺的敬佩。
- 古语云煎水不煎茶:强调水的重要性。
-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提到历史人物李白,为了招待客人而自煮茶。
- 贵従活火发新泉:用活火煮水,强调水的新鲜。
-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提到现代的潞王,模仿西蜀的煮茶方法。
- 我今贫病长苦饥:自述身世,表明贫病交加。
- 分无玉碗捧蛾眉:没有玉碗,无法捧住美丽的茶。
- 且学公家作茗饮:希望学习简单的煮茶方法。
- 砖炉石铫行相随:用砖炉和石铫来煮茶,体现生活的朴素。
-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不想沉迷于文字的积累。
- 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希望能在安静的午后享受一杯茶。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蟹眼”“鱼眼”,生动形象。
- 拟人:茶水的声音被描述得如同自然的声音。
- 对仗:如“银瓶泻汤”和“砖炉石铫”形成对比,增添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简单,强调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片刻的安宁与快乐,反映了苏轼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饮茶文化的独特见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蟹眼、鱼眼:象征茶水的变化与生命的流动。
- 银瓶:象征雅致与品位。
- 砖炉、石铫:象征简朴与归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蟹眼”象征什么?
- A. 茶水的变化
- B. 诗人的心情
- C. 自然的景象
-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向往?
- A. 富贵生活
- B. 简朴生活
- C. 文学成就
-
诗中提到的“李生”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李白
- B. 李清照
- C. 李贺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李白的《月下独酌》进行比较,李白在诗中表现了对酒的热爱与孤独,而苏轼则通过煮茶展现了对生活的感悟与享受,二者都体现了文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