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老师示四韵,事忙,姑以一偈答之》

时间: 2025-04-29 01:19:49

恶业相缠五十年,常行八棒十三禅。

却著衲衣归玉局,自疑身是五通仙。

意思解释

南华老师示四韵,事忙,姑以一偈答之

作者: 苏轼 〔宋代〕

原文展示:

恶业相缠五十年,常行八棒十三禅。
却著衲衣归玉局,自疑身是五通仙。

白话文翻译:

我这恶业缠绕了我五十年,常常修习八棒和十三禅。
如今我穿上僧衣回到玉局,自己怀疑自己是不是五通大士了。

注释:

  • 恶业:指过去所做的恶行和罪业。
  • 相缠:缠绕、纠缠。
  • 八棒: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法,可能指的是打坐或特定的禅修方式。
  • 十三禅:指的是佛教禅宗中的一种修行。
  • 衲衣:僧人穿的衣服。
  • 玉局:此处指的是理想的境界或教义的殿堂。
  • 五通仙:五通大士,佛教中的一位菩萨,象征着通达和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在文学上成就斐然,擅长诗、词、散文,其作品以豪放、清新著称。他的诗歌常以生活感悟和哲理思考为主题,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他在生活中受到诸多磨难和困扰,在繁忙的事务中,借用对南华老师的提问来反思自己的修行和生活状态。诗中体现了他对佛教哲理的思考,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身修行的反思,展现了苏轼对人生和佛教哲学的深刻理解。开头一句“恶业相缠五十年”,表明他对自己过往所犯错误的自省与忏悔,体现了人对自我行为的深刻认识。接下来的“常行八棒十三禅”,则显示了他在艰难的生活中依然坚持修行和思考的决心,暗示了修行的艰辛与不易。而“却著衲衣归玉局”中,穿上僧衣回归理想境地的想象,透露出他对精神世界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他对理想和现实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内心平静的渴望。最后一句“自疑身是五通仙”,则是对自我身份的质疑,反映了他在精神寻求中的迷茫与困惑。

整首诗通过对佛教修行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苦难的思考和对自我救赎的渴望,展现了苏轼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哲学思考与深邃的人生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恶业相缠五十年:表达对自己过去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深思,强调了因果法则的存在。
  • 常行八棒十三禅:说明他在生活中虽然忙碌,但仍然坚持修行,体现了对内心的追求。
  • 却著衲衣归玉局:穿上僧衣意味着放下世俗的纷扰,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 自疑身是五通仙:表现了对自身身份的怀疑与探索,体现出对自我认识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个人的内心挣扎。
  • 比喻:将修行比作穿上僧衣,暗示了内心的转变和追求。
  • 反问:最后一句自我怀疑,增加了诗的哲理深度,促使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对自身行为及其后果的反思,表达了对佛教修行的追求,以及在生活困境中的自我救赎意识。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坦诚剖析,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学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恶业:象征着过去的错误和痛苦。
  • 衲衣:代表着修行和放下尘世纷扰。
  • 玉局:理想的境地,象征着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 五通仙:象征着高深的智慧和修行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八棒”和“十三禅”指的是什么? A. 生活的繁忙
    B. 佛教的修行方法
    C. 政治的斗争
    D. 诗词的创作

  2. 诗中“自疑身是五通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自信
    B. 怀疑与困惑
    C. 欢快
    D. 骄傲

  3. 诗中提到的“恶业”指的是什么? A. 好事
    B. 忍耐
    C. 过去的错误
    D. 修行的过程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南华老师示四韵》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反映了对生活和自然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自我修行的困惑,后者则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与宁静,展示了两位诗人不同的心理状态与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诗词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