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瘦尽年来影,愁魔与病魔。
霜飞鸦背冷,风急雁声多。
红树明残照,青山淡远波。
无穷惆怅事,搔首发长歌。
白话文翻译:
整年消瘦的身影,愁苦和病痛常伴。
霜降时,乌鸦在寒冷中飞翔,
风急,鸿雁的叫声频繁。
红树在夕阳下显得明亮,
青山在淡淡的波光中显得遥远。
无尽的惆怅之事,让我不禁搔首,
发出长长的叹息和歌唱。
注释:
- 瘦尽: 形容因为忧愁或病痛而消瘦得几乎没有了。
- 愁魔与病魔: 用“魔”字形象化愁苦与病痛,强调其对人的折磨。
- 霜飞: 霜雪飞舞,表示寒冷的天气。
- 鸦背冷: 乌鸦在寒冷的背影中飞翔。
- 红树: 可能指秋冬季节的红叶树,象征生命的残留。
- 残照: 夕阳的余晖,代表一天的结束。
- 青山淡远波: 远处青山在波光中显得朦胧而遥远。
- 搔首: 表示烦恼不已,无法自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佩芬,清代女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女性视角著称。她的诗作常常反映内心的焦虑与对生活的感慨。
创作背景:
《冬日书怀 其一》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有关,冬日的孤寂和忧虑,结合时代背景,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怀。
诗歌鉴赏:
《冬日书怀 其一》展现了诗人在寒冷冬日中的孤独与忧愁。整首诗以冬日的凄凉为背景,运用生动的自然意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思考。诗的开头便以“瘦尽年来影”揭示了诗人因年岁渐长而感受到的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疲惫,愁苦与病痛的交织让人倍感沉重。接着,霜飞和急风描绘出冬日的寒冷,这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写照,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冷清与孤寂。
“红树明残照,青山淡远波”一联则通过对比表现了生命的脆弱与美好。红树的残照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光辉,而青山的遥远则象征着难以触及的希望与理想。在最后一联中,诗人以“无穷惆怅事,搔首发长歌”来总结全诗,表达了对人生百态的感慨与无奈。搔首的动作体现了内心的烦恼,而“发长歌”则是对情感的宣泄,透出一种无奈的自我解嘲。
整首诗在对冬日景象的描绘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呈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思索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瘦尽年来影: 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因愁苦而消瘦的状态。
- 愁魔与病魔: 暗示内心的痛苦与身体的折磨。
- 霜飞鸦背冷: 描绘了寒冷的冬日场景,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 风急雁声多: 通过声音的描写,进一步增强了环境的凄凉感。
- 红树明残照: 强调了生命的短暂与美丽。
- 青山淡远波: 远方的山显得朦胧,暗示着理想与追求的遥不可及。
- 无穷惆怅事: 诗人感叹生活中无尽的烦恼与忧愁。
- 搔首发长歌: 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对内心情感的发泄。
修辞手法:
- 比喻: “愁魔与病魔”比喻内心的痛苦。
- 拟人: “霜飞”让自然景象更加生动。
- 对仗: “红树明残照,青山淡远波”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冬日的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与无奈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 寒冷与凄凉的象征。
- 鸦: 代表孤独与冷酷。
- 红树: 生命的美丽与短暂。
- 青山: 理想的遥远与追求的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瘦尽年来影”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忧愁
- C. 兴奋
-
“红树明残照”中“红树”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脆弱
- B. 财富
- C. 美丽
-
诗中提到的“雁声”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温暖
- B. 孤独
- C. 欢快
答案:
- B. 忧愁
- A. 生命的脆弱
- B. 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郭沫若《春日忆李白》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冬日书怀 其一》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较,两者都表达了孤独与思乡之情,但《冬日书怀》更多地表现出对生命无常的思考,而《静夜思》则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怀念。不同的环境和情感背景使得两首诗在风格上有所区别,但都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惆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何佩芬研究》
通过以上内容,希望能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冬日书怀 其一》这首诗,以及何佩芬这位诗人的情感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