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般若台一首赠源□长□》
时间: 2025-02-04 15:25: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般若台一首赠源□长□
作者: 钱端礼 〔宋代〕
云收出远林,两山不隔鸣。
层台迥出层霄外,霜还同霜月平。
修竹可人无俗韵,疏梅能事僧清。
宝遍虚空界,深夜犹闻梵呗声。
白话文翻译
云雾散去,远处的森林显露出来,山峦之间的鸣叫声未曾被阻隔。层层台阁高出层层云霄,霜与月光交融成一片平静。修竹雅致,毫无世俗的韵味,稀疏的梅花能引起僧人的清雅情趣。宝藏遍布于虚空之中,深夜仍能听到佛教的颂唱声。
注释
- 云收:指云雾散去。
- 鸣:此处指鸟鸣声。
- 层台:层层叠叠的台阁。
- 霜月:霜冷的月光。
- 无俗韵:没有世俗的风韵。
- 疏梅:稀疏的梅花。
- 梵呗声:佛教的颂唱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钱端礼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热爱,风格清新脱俗,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般若台,可能是为了表达对佛教思想的领悟和个人的修行感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文化的重视。
诗歌鉴赏
本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般若台的幽静与清雅。开头两句“云收出远林,两山不隔鸣”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云雾的消散让远处的森林显现,山间的鸣叫声更加清晰。接下来的“层台迥出层霄外,霜还同霜月平”则将视觉的高度提升,层层台阁如同高出云霄,霜冷的月光如同心灵的宁静,形成一种超然的美感。
诗中对竹与梅的描写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修竹的“无俗韵”与疏梅“能事僧清”的对比,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这种清雅与寂静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对佛教宁静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宝遍虚空界,深夜犹闻梵呗声”则将诗的意境推向高潮,表现了佛教文化的无处不在,深夜的梵呗声更是给人以心灵的安宁和启迪。整首诗蕴含着深厚的哲理,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云收出远林:描绘云雾散去,远处树林显露的景象,给人以清新感。
- 两山不隔鸣:山间的鸣叫声传递出一种自然的和谐,声响未被阻隔。
- 层台迥出层霄外:层层的台阁高耸入云,展现出高远的视觉效果。
- 霜还同霜月平:霜冷的月光映照下,显得格外宁静和清冷。
- 修竹可人无俗韵:修长的竹子给人以雅致的感觉,没有世俗的韵味。
- 疏梅能事僧清:稀疏的梅花能引起僧人的清雅情趣。
- 宝遍虚空界:宝藏遍布于虚空之中,暗示佛教文化的深远。
- 深夜犹闻梵呗声:夜深时分仍能听到佛教的颂唱声,带来宁静的心灵体验。
修辞手法:
- 比喻:层台比作高耸的云霄,形象生动。
- 对仗:如“修竹”与“疏梅”,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拟人:将梅花赋予“能事僧清”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佛教哲理的思考,强调了清静雅致的生活理念,传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变化与无常。
- 山:代表静谧与坚韧。
- 层台:象征精神的高尚与追求。
- 霜月:象征清冷与宁静。
- 修竹:象征高洁与坚韧。
- 疏梅:象征清雅与孤傲。
- 梵呗声:象征佛教的智慧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云收出远林”描写了什么景象?
A. 雨过天晴
B. 云雾散去,森林显现
C. 日出时分 -
“修竹可人无俗韵”中“俗韵”指的是什么?
A. 俗气的风格
B. 优雅的气质
C. 传统的韵味 -
“深夜犹闻梵呗声”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寂寞
B. 安宁与清静
C. 喜悦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夜泊牛津怀古》白居易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以宁静的夜景为背景,但表达的是乡愁之情,而《咏般若台》则更关注于超脱与清雅的境界。
- 《登高》:描写了身处高处的孤独感,与《咏般若台》中的清幽意境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