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其二 和顾夐》

时间: 2025-02-04 16:27:21

夕阳风送数声钟。

山水几重重。

未知情浅与情浓。

踏青斗草且从容。

正春慵。

鬓云犹是夜来妆。

腻粉自生光。

那堪疏雨暗添塘。

杏花初发去年香。

梦悠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 其二 和顾夐
夕阳风送数声钟。
山水几重重。
未知情浅与情浓。
踏青斗草且从容。
正春慵。
鬓云犹是夜来妆。
腻粉自生光。
那堪疏雨暗添塘。
杏花初发去年香。
梦悠扬。

白话文翻译

在夕阳的余晖中,微风送来几声钟声。
山水层峦叠嶂,重重叠叠。
不知是情愫浅淡还是情意浓厚。
踏青游玩,斗草嬉戏,心情从容自在。
正值春日,懒洋洋的。
鬓发如云,依旧是昨夜妆饰的样子。
腻粉的光泽自然散发着光辉。
那怎能忍受细雨暗自滋润着池塘?
杏花刚刚绽放,带着去年的香气。
梦中悠然飘荡。

注释

  • 夕阳:指黄昏时的太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 风送:指微风送来声音,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
  • 情浅与情浓:暗指爱情的不同状态。
  • 踏青斗草:踏青是春游的意思,斗草则是游戏,象征着春天的快乐。
  • 鬓云:形容头发,像云一样柔美。
  • 腻粉:化妆品,暗指女子的妆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随(1896-1986),字子渊,江苏常州人,近代著名诗人、学者,擅长古典诗词,尤以词和曲见长。其诗词常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个人情感,风格典雅。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春季,正值花开时节,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好与对生命的感慨。场景设定在夕阳西下时,渗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过往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虞美人 其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日的美好与悠闲。开篇的“夕阳风送数声钟”带出了一种宁静的氛围,仿佛时光在此刻凝固,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接着“山水几重重”则描绘了重重叠叠的山水,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深远。诗人借助“未知情浅与情浓”表达了对情感的思考,情感的淡薄与浓烈在春日的气息中交织。

“踏青斗草且从容”则展现了春游的惬意与悠然,春天的明媚让人身心舒畅,烦恼似乎在此刻烟消云散。而“正春慵”一句,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春日的懒散与闲适,再加上“鬓云犹是夜来妆”,将女性的柔美与春日的气息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感。

最后几句“那堪疏雨暗添塘,杏花初发去年香”则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细雨的淋漓让人想起去年杏花的芬芳,似乎在怀念过去的美好。全诗在描绘自然春光的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思索与感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夕阳风送数声钟”:描绘出黄昏时分的宁静与恬淡。
    • “山水几重重”:展现自然的层次感,带来一种深邃的美感。
    • “未知情浅与情浓”:表达对情感状态的思考,含蓄而深刻。
    • “踏青斗草且从容”:描绘了春日游玩的轻松与愉快。
    • “正春慵”:彰显出春天的懒散与宁静。
    • “鬓云犹是夜来妆”:形象地描绘了女性的柔美与妆容。
    • “腻粉自生光”:指女性的妆容自然流露出的光彩。
    • “那堪疏雨暗添塘”:细雨带来的愁绪,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杏花初发去年香”:借杏花之香,唤起对往昔的回忆。
    • “梦悠扬”:结尾处的梦境则带有一种诗意的飘逸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鬓云”比喻头发,生动形象。
    • 拟人:如“腻粉自生光”,让化妆品有了生命,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的美景与闲适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情感的深思,充满了对自然与人情的感悟。

意象分析

  • 夕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山水:象征自然的美丽与永恒。
  • 杏花:象征着春天的生命力与美好,亦带有怀旧意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踏青斗草”指的是什么?

    • A. 春游与游戏
    • B. 冬季活动
    • C. 秋天的收获
    • D. 夏日的消暑
  2. “鬓云犹是夜来妆”中的“鬓云”指的是?

    • A. 头发
    • B. 云彩
    • C. 夕阳
    • D. 花朵
  3. 全诗传达的主要情感是?

    • A. 忧伤
    • B. 欢乐
    • C. 对过去的怀念
    • D. 对未来的憧憬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 《春晓》: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更侧重于晨曦的美丽与生命的复苏。
  • 《江雪》:通过凛冽的冬景与孤独的意境,展现了不同于《虞美人》中的轻松与欢快。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顾随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