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湘山寺》
时间: 2025-04-27 21:11: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湘山寺
孟洋 〔明代〕
云里孤亭落翠微,
林间宝刹隐光辉。
寒钟寂寂秋花细,
碧殿阴阴古木稀。
望极烟霞流远壑,
行深薜荔引重扉。
却悲尘迹同流水,
聊复高吟傍落晖。
白话文翻译:
在云雾中,孤独的亭子落于青翠的山巅,
树林间,宝贵的寺庙隐匿在光辉中。
寒冷的钟声幽幽,秋天的花儿细细绽放,
碧色的殿宇在阴影中,古老的大树稀疏。
远望烟霞,流淌着遥远的山谷,
深入其中,薜荔缠绕,引我推开重重的门扉。
然而,看到尘世的痕迹如流水般逝去,
我只能在夕阳下高吟,聊以自娱。
注释:
- 孤亭:指独立于山间的亭子,象征孤独与宁静。
- 翠微:指青翠的山峦,描绘出自然的美丽景色。
- 宝刹:指寺庙,强调其珍贵和庄严。
- 寒钟:指寺庙的钟声,通常在清晨或傍晚敲响,带有清冷的感觉。
- 薜荔:一种常见的攀缘植物,象征着幽静之处的生机。
典故解析:
“寒钟”常用于描写寺庙中的钟声,象征着宗教的氛围与内心的宁静。古代诗人常通过钟声表达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洋,明代诗人,生平事迹鲜有记载,但其诗作多以山水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游湘山寺》写于诗人游览湘山寺时,表现了其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沉思。明代社会动荡,诗人通过对宁静寺庙的描写,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游湘山寺》是一首描绘自然与心灵交融的诗作。诗中通过“云里孤亭”“寒钟寂寂”的描写,展现了湘山寺的幽静与清远。在这片宁静的天地中,诗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内心也随之平静下来。通过“望极烟霞流远壑”的意象,诗人将视野拓展至更远的山川,体现出一种放眼远方、心怀壮志的情怀。
然而,诗的最后两句却转为沉思,“却悲尘迹同流水”,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人在美景中感受到尘世的纷扰与流逝,内心的孤独与悲伤也随之涌现。整首诗在清新脱俗的自然描写中,隐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与深邃的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云里孤亭落翠微”:描绘亭子在云雾中,青翠的山巅,营造出一种幽静的环境。
- “林间宝刹隐光辉”:寺庙在树林中隐蔽,彰显出其神秘与庄严。
- “寒钟寂寂秋花细”:钟声清冷,秋天的花却在静静地绽放,形成一种对比。
- “碧殿阴阴古木稀”:寺庙的碧色在阴影中显得古老而稀少,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 “望极烟霞流远壑”:视线穿越烟雾,映入远方的山谷,引发对自然的向往。
- “行深薜荔引重扉”:深入薜荔丛中,推开重重的门,象征着探索的勇气。
- “却悲尘迹同流水”:感叹世事如流水般难以把握,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 “聊复高吟傍落晖”:在落日的余晖下吟唱,抒发内心的情感。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寒钟寂寂”“秋花细”,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尘世的痕迹比作流水,体现出人生的无常与流逝。
- 拟人:“秋花细”赋予花儿以细腻的情感,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自然的宁静与人生的无常,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敏感。通过对湘山寺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内心的孤独与追求。
意象分析:
- 孤亭:象征孤独与宁静,表达诗人内心的沉思。
- 寒钟:代表寺庙的氛围,营造出一种幽静的宗教气息。
- 烟霞:象征远方的希望与追求,体现出对无尽自然的向往。
- 薜荔:象征着生机与探索的勇气,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游湘山寺》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孟洋
- C. 杜甫
-
诗中“寒钟寂寂”意指?
- A. 暖和的天气
- B. 寺庙的钟声清冷
- C. 花开的声音
-
诗中提到的“薜荔”是指什么?
- A. 一种鸟
- B. 一种花
- C. 一种攀缘植物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早发白帝城》——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孟洋 vs. 李白:孟洋的《游湘山寺》强调自然的宁静与人生的无常,而李白的《静夜思》则更多地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