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盂兰竹枝词 其四
作者: 彭廷选 〔清代〕
原文展示:
大千世界纳须弥,广结因缘正及期。
见说酆都城不闭,阴司也有纵囚时。
白话文翻译:
这广阔的世界可以容纳一粒微小的须弥山,人与人之间的因缘正在此时此刻结下。听说酆都城并不总是关闭,阴司也会有释放囚犯的时候。
注释:
- 大千世界: 指广阔的宇宙或世界。
- 须弥: 指须弥山,佛教中的神山,象征小与大。
- 因缘: 指因果关系或缘分。
- 酆都城: 传说中的阴司之城,掌管阴间的神明。
- 阴司: 指阴间的神灵,掌管死者灵魂的地方。
- 纵囚: 释放囚犯,指对囚徒的宽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彭廷选,清代诗人,生于明末,生活于清初,著作颇丰。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常反映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盂兰竹枝词》,与盂兰盆会有关,表达了对阴司的思考和对人间因缘的感慨,体现了生死观和因果法则。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大千世界和须弥山的对比,表达了人生的复杂与微小。诗人借助对阴司的描绘,揭示了生死之间的联系以及因缘的深远影响。开头提到的“大千世界”让人感受到宇宙的浩瀚,而“须弥”则象征着微小的存在,作者用此来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诗中提到的“酆都城不闭”,则暗示着即使在阴间,也有宽恕和解脱的机会,这一情感充满了对人性和生命的尊重。整体而言,诗歌在简练的字句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大千世界纳须弥: 指广阔的世界能够容纳微小的存在,反映了宇宙的包容性。
- 广结因缘正及期: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因缘关系正在形成,暗示时机的珍贵。
- 见说酆都城不闭: 提及阴司的城池并非永远关闭,意味着生死之间有转机。
- 阴司也有纵囚时: 说明即使在阴间也存在宽恕的时刻,传达希望的情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 “须弥”比喻微小的存在与浩瀚的天地形成对比。
- 对仗: 诗句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因果法则与生命的意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生死之间的转换,传达了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宽恕的期待。
意象分析:
- 须弥: 象征微小与渺小,反映出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
- 酆都城: 象征阴间的管理与秩序,反映了对阴司的敬畏。
- 因缘: 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大千世界”指的是什么? A. 小世界
B. 广阔的宇宙
C. 偏远之地 -
“须弥”象征着: A. 巨大
B. 微小
C. 神秘 -
诗中提到的“酆都城”是指: A. 人间城市
B. 阴间之城
C. 天上宫殿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盂兰盆歌》:同样与盂兰盆会相关,探讨生死与因缘。
- 《桃花扇》:对人间因缘与命运的反思。
诗词对比:
- 对比唐代王维的《送别》,同样表达了对人生和友谊的思考,但王维更偏重于人情的温暖,而彭廷选则更关注于因缘和生死的哲理。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详细介绍彭廷选及其作品。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对古诗词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