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竹枝词 其一》

时间: 2025-04-27 23:42:03

祀典原来肃厉坛,民间禳醮祝平安。

若云冤鬼须超度,何必森罗设判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盂兰竹枝词 其一
作者: 彭廷选 〔清代〕

祀典原来肃厉坛,
民间禳醮祝平安。
若云冤鬼须超度,
何必森罗设判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传统祭祀和超度仪式的思考。诗中提到,祭祀本应庄重严肃,民间也会通过祈祷来求得平安。如果说冤屈的鬼魂需要被超度的话,那么为何还要设立森严的判官呢?

注释:

  • 祀典:祭祀的典礼和规矩。
  • 肃厉坛:严肃的祭坛。
  • 禳醮:通过祭祀来祈求平安,解除灾难。
  • 冤鬼:冤屈的鬼魂。
  • 超度:帮助亡灵解脱,进入安宁的状态。
  • 森罗:形容非常严密,通常形容审判的严厉。
  • 判官:负责审判死者的神灵,常见于道教信仰中。

典故解析:

这首诗涉及到道教的祭祀文化与超度仪式,体现了对传统信仰的反思。判官的设立与冤鬼的超度在民间信仰中是常见的,但诗人通过质疑这种繁复的仪式,表达了对信仰的深刻思考。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彭廷选,清代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著称。
  •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品产生于清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民间信仰的认知与思考。

诗歌鉴赏:

《盂兰竹枝词 其一》以简洁的语言探讨了祭祀和超度的意义,展现了诗人对传统信仰的思考。开头两句明确了祭祀的庄重与民间的祈安,显示了对宗教仪式的尊重。然而,诗人在后面提出质疑,若冤鬼确实需要超度,那么繁复的判官设立又有何必要?这种反思不仅仅是对仪式的质疑,也揭示了人们内心对宗教仪式的迷思和对简单信仰的渴望。通过对比,诗人展现出对人性本善的信念,认为心中的善念和祈祷比复杂的仪式更为重要。整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对仗的方式,增强了韵律感,同时也使得主题更加鲜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祀典原来肃厉坛”:开宗明义,指出祭祀的庄重性。
    • “民间禳醮祝平安”:说明民众通过仪式来求得平安。
    • “若云冤鬼须超度”:提出若是有冤屈的灵魂需要超度。
    • “何必森罗设判官”:反问设置判官的必要性,质疑复杂的仪式。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与平衡,增强了诗的韵律。
    • 反问:通过反问提升了诗的思考深度。
  • 主题思想

    • 该诗探讨了传统祭祀与超度的意义,质疑复杂仪式的必要性,倡导内心的善念与简单的信仰。

意象分析:

  • 肃厉坛:象征着庄重与敬畏的祭祀场合。
  • 冤鬼:代表了人间的苦难与不公。
  • 判官:象征着世俗法律与道德的审判。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冤鬼”是指什么?
      • A. 祭祀的神灵
      • B. 冤屈的鬼魂
      • C. 祭祀的主持人
    2. 诗人认为祭祀时需要的是什么?
      • A. 繁复的仪式
      • B. 内心的善念
      • C. 传统的规矩
    3. “何必森罗设判官”这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反对传统
      • B. 对传统的尊重
      • C. 对复杂的仪式的质疑
  •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长恨歌》:同样涉及对人情与命运的思考。
    • 杜甫的《春望》:反映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
  • 诗词对比

    • 彭廷选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在探讨人生的意义,但彭廷选更关注于民间信仰与传统仪式的反思,而李白则侧重于个人情感与饮酒的愉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彭廷选研究》
  • 《中国传统祭祀文化与信仰》
  • 《唐诗与宋词的艺术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