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感事》
时间: 2025-04-27 11:37:50
乾坤忽震荡,土宇遂分裂。
杀气西北来,遗毒成僭窃。
议和其祸胎,割地亦覆辙。
傥从种将军,用武寨再劫。
不放匹马回,安得两宫说。
巍巍开国初,真宰创鸿业。
一统包八荒,受降临观阙。
并州稍稽命,骈头亟膏钺。
於今何势殊,天王狩明越。
诸镇本藩翰,楚破阖城血。
翠舆欲东巡,蹈海计愈切。
诏下散百司,恩许保妻妾。
瞻彼廉陛尊,孰与壮班列。
肉食知谋身,未省肯死节。
检校舆地图,宁复见施设。
三吴素轻浮,伤弓更心折。
四顾皆惊波,苍黄共呜咽。
维茲艰危秋,贫士转疏拙。
明年谷增贵,贤愚罔分别。
何处置我家,患在建午月。
故山盍早归,岂忧践霜雪。
作意海边来,初非事干谒。
责我卖屋金,流言尚为孽。
汪公德甚大,游说情激烈。
力救归装贫,一洗肝肺热。
如公趋急难,正似古豪侠。
行藏道甚明,亲养志先决。
去矣茅三间,无间衣百结。
他时期卜邻,此日尤惜别。
请以兄事公,尺书未宜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建炎感事》
作者:张元干 〔宋代〕
乾坤忽震荡,土宇遂分裂。
杀气西北来,遗毒成僭窃。
议和其祸胎,割地亦覆辙。
傥从种将军,用武寨再劫。
不放匹马回,安得两宫说。
巍巍开国初,真宰创鸿业。
一统包八荒,受降临观阙。
并州稍稽命,骈头亟膏钺。
於今何势殊,天王狩明越。
诸镇本藩翰,楚破阖城血。
翠舆欲东巡,蹈海计愈切。
诏下散百司,恩许保妻妾。
瞻彼廉陛尊,孰与壮班列。
肉食知谋身,未省肯死节。
检校舆地图,宁复见施设。
三吴素轻浮,伤弓更心折。
四顾皆惊波,苍黄共呜咽。
维茲艰危秋,贫士转疏拙。
明年谷增贵,贤愚罔分别。
何处置我家,患在建午月。
故山盍早归,岂忧践霜雪。
作意海边来,初非事干谒。
责我卖屋金,流言尚为孽。
汪公德甚大,游说情激烈。
力救归装贫,一洗肝肺热。
如公趋急难,正似古豪侠。
行藏道甚明,亲养志先决。
去矣茅三间,无间衣百结。
他时期卜邻,此日尤惜别。
请以兄事公,尺书未宜缀。
白话文翻译:
天地间忽然震动,土地也随之分裂。
杀气从西北而来,留下的毒害使人争夺。
议和的祸根在于早期,割地的结果也会重蹈覆辙。
如果依赖将军种,武装寨子再度劫掠。
不放一匹马回去,如何能与两宫言说?
巍巍的开国之初,真正的宰相创立了伟大的事业。
统一了八荒,接受降服在观阙之下。
并州的命运稍显蹉跎,迅速调动兵器。
如今形势何其不同,天王狩猎明越。
各个镇的藩地,楚国的城市血流成河。
翠舆欲东巡,渡海的计划愈发紧迫。
诏书下达散发百司,恩赐保全妻妾。
瞻仰那清廉的陛下,谁能及得上壮丽的班列?
肉食者知道谋划自身,却未曾想到要为死节而省。
查看舆图,是否还能见到施政的安排?
三吴向来轻浮,弓伤再折心也痛。
四顾惊涛骇浪,苍天与大地共同悲鸣。
维持艰难的秋季,贫士变得愈加笨拙。
明年谷物增值,贤愚难以区分。
我家何处安放,祸患在于建午之月。
故乡何时才能早归,岂会忧虑践踏霜雪。
来到海边本非求见,责怪我卖屋得金,流言尚为孽。
汪公德行高尚,游说情深切。
力图救助我归贫,洗净心肺的热气。
如同公急于难,正似古代的豪侠。
行藏之道十分明了,亲自抚养志向优先决。
走了的茅屋三间,无衣可穿百结。
他时卜邻,此日尤为惜别。
请以兄弟之礼对待公,尺书未宜再缀。
注释:
- 乾坤:指天地,象征国家的安危。
- 杀气:战争的气息,暗指外敌的侵扰。
- 议和:和谈,指对立双方商讨和平事宜。
- 种将军:指历史上著名的将领,象征军事力量。
- 翠舆:指皇帝的车驾。
- 肉食:指吃肉的贵族,象征腐败的统治者。
- 三吴:指吴、越、楚等地的人民,代表南方的动荡。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张元干,字子贞,号涵虚,宋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作品多反映当时的政治动荡和个人遭遇。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有深刻的历史感。
-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宋代建炎年间,正值南宋初期,国家动荡不安,外有金国威胁,内有权臣之争。诗人通过对时局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
诗歌鉴赏:
《建炎感事》是一首充满历史感的诗作,张元干以其深刻的观察力和鲜明的情感,描绘了当时南宋社会的动荡与不安。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军事和政治意象,展现了国家的分裂、战争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无奈。
整首诗以悲怆的语气开篇,描述了天地震荡、土地分裂的场景,显示出战乱的严峻。紧接着,诗人提到从西北而来的杀气,暗示着敌人的侵袭,同时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忧。中间部分,张元干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展现了开国初期的辉煌与如今的悲惨对比,发出“何处置我家”的无奈感叹,显露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黯淡预见。
最后,诗的结尾部分则转向个人的遭遇,表达了对友人的惦念与告别的苦涩。整体而言,诗中不仅有对政治的深刻反思,还有个人情感的细腻刻画,使得这首诗在历史感与人性关怀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张元干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成功地传达了一个时代的悲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乾坤忽震荡,土宇遂分裂:天地间突然动荡,导致土地的分裂,象征国家的动乱。
- 杀气西北来,遗毒成僭窃:敌人的气息从西北而来,留下的毒害使人争夺权力。
- 议和其祸胎,割地亦覆辙:和谈的根源是祸根,割让土地的结果也会重蹈覆辙。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杀气”比喻战争的气氛,增强了诗的紧迫感。
- 对仗: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国家动荡、个人苦难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忧虑,展现了诗人深刻的爱国情怀及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杀气:象征战争和冲突,代表国家的危机。
- 翠舆:代表皇权,象征国家的统治。
- 故乡:寄托了诗人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与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建炎感事》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张元干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杀气”是指什么?
- A. 战争的气息
- B. 自然灾害
- C. 社会动荡
-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A. 对未来的乐观
- B. 对国家动荡的忧虑
- C. 对个人兴趣的追求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辛弃疾的《破阵子》
诗词对比:
- 杜甫在《春望》中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悲伤,但更加注重对民生困苦的描写;而张元干则结合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情感更为复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的深入分析。
- 《中国古代诗歌史》:了解古代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