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寒柳》

时间: 2025-01-10 18:57:09

自别西风憔悴甚,冻云流水平桥。

并无黄叶伴飘飘。

乱鸦三四点,愁坐话无憀。

云压西村茅舍重,怕他榾柮同烧。

好留蛮样到春宵。

三眠明岁事,重斗小楼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寒柳
自别西风憔悴甚,冻云流水平桥。
并无黄叶伴飘飘。
乱鸦三四点,愁坐话无憀。
云压西村茅舍重,怕他榾柮同烧。
好留蛮样到春宵。
三眠明岁事,重斗小楼腰。

白话文翻译:

自从离别后,西风使我更加憔悴,天上飘着冰冷的云,水流在平桥上。
没有黄叶与我一同飘落。
偶尔有三两只乌鸦飞过,愁苦地坐着,无人倾诉心中的忧愁。
乌云压在西村的茅屋上,生怕它们和禾草一同被烧毁。
希望能留着这份情感,直到春夜来临。
我在这里沉沉入睡,明年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像小楼的腰身一样重。

注释:

  • 憔悴: 形容精神疲惫、形象憔悴。
  • 冻云: 寒冷的云。
  • 飘飘: 指随风飘落的情景。
  • 乱鸦: 指三四只乌鸦,常象征孤独与忧愁。
  • 愁坐话无憀: 愁苦地坐着,无法诉说心中的忧愁。
  • 榾柮: 指禾草或干草,常用作燃料。
  • 蛮样: 指一种慵懒的样子。
  • 三眠: 指沉沉入睡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5-1680),字梦阮,号云洲,晚号梅溪,清代著名词人。他生于明末,经历了社会动荡,饱受沧桑。陈维崧的词风清新秀丽,常以抒情见长,笔触细腻,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离别的愁苦和对未来的迷茫。寒冬的意象,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临江仙·寒柳》是一首充满感伤情绪的词作,通过对寒冬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忧愁。开篇以“自别西风憔悴甚”引入,直接表达了自己因离别而感到的憔悴,西风的刺骨和寒冷的云层,仿佛在映射着诗人内心的苦闷。接着又提到“并无黄叶伴飘飘”,没有黄叶的陪伴,更加显得孤独,黄叶象征着秋天的凋零,失去了自然的美好。

“乱鸦三四点,愁坐话无憀”,几只乌鸦在空中飞过,诗人愁苦地坐着,心中无话可诉,体现了他内心的沉重与孤独。接下来,“云压西村茅舍重”一句,展现了沉重的云层压在村庄上,仿佛预示着不安的未来,生怕生活的艰辛将一切都压垮。

最后几句转向对未来的思考,“好留蛮样到春宵”,表现出对未来春天的期盼,尽管当下艰难,但希望在春夜来临时能有新的变化。“三眠明岁事,重斗小楼腰”则暗示着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与期待,带有一丝对命运的无奈。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无奈的离愁与对未来的迷惘,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情怀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自别西风憔悴甚:离开后,西风使我更加憔悴,直接表明了诗人因离别而心情沉重。
  2. 冻云流水平桥:描写了寒冷的天气和流水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3. 并无黄叶伴飘飘:没有黄叶随风飘落,突显了孤独与无助。
  4. 乱鸦三四点,愁坐话无憀:几只乌鸦飞过,诗人愁苦地坐着,心中无话可说。
  5. 云压西村茅舍重:乌云压在西村的茅屋上,象征着沉重的生活负担。
  6. 怕他榾柮同烧:担心禾草等燃料被一同烧毁,表现出对生计的忧虑。
  7. 好留蛮样到春宵:希望能够留住这份情感,等到春夜来临。
  8. 三眠明岁事,重斗小楼腰:沉沉入睡中思考未来,隐喻生活的艰辛与不确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压西村茅舍重”,将乌云比作生活的重压。
  • 拟人:如“冻云流水”,使自然景物富有情感。
  • 对仗:词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因离别而感到的孤独与忧愁,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思考与期盼,传达了深沉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风:象征离别与冷酷。
  • 黄叶:象征失去与孤独。
  • 乌鸦:象征孤独与愁苦。
  • :象征生活的重压与不安。
  • 春宵:象征希望与新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西风”象征什么?

    • A. 美好
    • B. 离别
    • C. 富贵
    • 答案:B
  2. “乱鸦三四点”中,乌鸦的意象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孤独
    • C. 激动
    • 答案:B
  3. 诗人对未来的态度是?

    • A. 乐观
    • B. 忧虑
    • C. 无所谓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 李清照《如梦令》:描写离别与思念的情感。

诗词对比:

  • 陈维崧《寒柳》与李清照《如梦令》:两者皆以离别为主题,前者着重于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后者则更侧重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