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关》

时间: 2025-01-10 22:37:39

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

是时张博望,夜赴交河城。

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

君恩未得报,何论身命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
是时张博望,夜赴交河城。
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
君恩未得报,何论身命倾。

白话文翻译:

边境上传来急促的战报,烽火纷乱如同萤火虫一般闪烁。此时,张博望夜间赶往交河城。马头朝着落日,剑尾如流星般划过。我的恩情尚未报答,何谈生死的倾覆呢?

注释:

  • 羽檄(xí):古代一种用羽毛做的信件,快速传递军事信息。
  • 烽火:烽火台点燃的火,古代用于传递敌情。
  • 张博望:指历史人物张骞,因其出使西域而闻名。
  • 交河城:位于今天的新疆地区,古代是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地。
  • 马头:马的头部,象征着战马向前奔跑。
  • 剑尾:剑的末端,形容剑光闪烁如流星。
  • 君恩:指君主的恩德。

典故解析:

“张博望”这一人物常被视为忠勇之士,代表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君主的感激。而“交河城”则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象征着军事与交通的枢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均,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曾任官职。其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感慨社会变迁为主,风格清新流畅,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入关》创作于动荡不安的南北朝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边境的烽火和个人的忠诚,反映了当时的战争背景及对家国的思考。

诗歌鉴赏:

《入关》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战乱中的边疆,展现了忠诚与奉献的精神。首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用比喻的手法将战事的紧张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既有视觉冲击力,又引发了读者的联想。接着通过张博望的夜赴交河城,表现出士人的责任与担当。马头与落日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士兵的奔赴与奋战,剑尾似流星则象征着力量与决心。最后一句“君恩未得报,何论身命倾”,表达了对君主恩情的深深感激,同时也隐含着对战争与生死的无奈与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羽檄起边庭:边境的急报声响起,暗示战事紧急。
  2. 烽火乱如萤:烽火闪烁如同萤火虫,形象地表现战争的混乱。
  3. 是时张博望:提到张博望,强调他在此时的责任与行动。
  4. 夜赴交河城:夜晚出发,表现使命感的迫切。
  5. 马头要落日:马奔向落日,象征时间的紧迫与旅途的艰辛。
  6. 剑尾掣流星:形容剑光闪烁,表现出战斗的激烈与英雄气概。
  7. 君恩未得报:对君主恩德的未报,表达诗人的无奈与忠诚。
  8. 何论身命倾:生死相较于君恩显得微不足道,表现出崇高的理想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烽火比作萤火虫,生动形象。
  • 拟人:通过“剑尾掣流星”赋予剑以生命的动感。
  • 对仗:如“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对君主的忠诚与感激之情,反映了战乱背景下士人对理想和责任的追求,以及对个人生死的淡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羽檄:象征战争与急迫的信息。
  • 烽火:代表着动荡与不安。
  • 马头:象征忠诚与奋战的勇气。
  • 剑尾:象征力量与英雄的决心。
  • 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使命的急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入关》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吴均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羽檄起边庭”中的“羽檄”指的是?

    • A. 一种乐器
    • B. 战争信件
    • C. 书信
    • D. 军旗
  3. 本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 A. 爱情
    • B. 家国情怀
    • C. 生活琐事
    • D. 自然景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口》:李白
  • 《塞下曲》:卢纶

诗词对比:

  • 比较《入关》和李白的《夜泊牛津口》,二者都表现了士人的忠诚与对国家的忧虑,但前者更侧重于战争的紧迫感,后者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南北朝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