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二妃庙》

时间: 2025-01-10 22:57:41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

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

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

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二妃庙
作者: 吴均 〔南北朝〕

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
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
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
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

白话文翻译

诗中描绘了朝云飘渺的景象,使人眼花缭乱,提到的“帝女”是指湘川的神女,表达了她在此寄宿。诗人提到在巫山脚下折菡萏,在洞庭湖中采摘菱角。表达了他对轻薄爱情的厌倦和追求,千里之外的船只与命运相连。最后感叹相思之情无处不在,江边的竹子郁郁葱葱,仿佛也在诉说着相思的故事。

注释

  • 朝云:早晨的云彩,给人一种变幻之感。
  • 帝女:指神女或王女,暗示高贵与美丽。
  • 湘川:指湘江和川流,常与神话传说相连。
  • 折菡:折取荷花的动作,象征美丽与纯洁。
  • :水生植物,常用于烹饪。
  • 轻薄好:轻浮的爱情,指不真诚的情感。
  • 千里命舻舳:形容远行的船只,象征命运和距离。
  • 葳蕤竹:形容竹子的茂盛,常与思念的情感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均是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以其诗词清丽、意境深远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态,风格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正值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诗人以对爱情和思念的描绘,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登二妃庙》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意境的古诗,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念与感慨。诗的开头,“朝云乱人目”,使用了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早晨的云彩让人眼花缭乱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梦幻而迷离的氛围。“帝女湘川宿”则引入了神话色彩,既有对美丽女子的赞美,也暗示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在后面的描写中,诗人通过“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纯粹爱情的追求。

全诗的情感在“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中达到了高潮,表达了对轻浮爱情的反思,暗示即使相隔千里,命运与爱情的联系依然紧密。结尾“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更是将相思之情升华,表达出一种深沉而无奈的情感,使整首诗在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之间形成了完美的对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朝云乱人目:描绘早晨的云朵变幻多端,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
  2. 帝女湘川宿:提到湘江的神女,寓意高贵和美丽。
  3. 折菡巫山下:在巫山脚下采摘荷花,象征美好和纯洁。
  4. 采荇洞庭腹:在洞庭湖中采摘水生植物,表现对自然的亲近。
  5. 故以轻薄好:反映对轻浮爱情的不满。
  6. 千里命舻舳:即使相隔千里,命运依然与爱情相连。
  7. 何事非相思:感慨相思无处不在。
  8. 江上葳蕤竹:江边的竹子郁郁葱葱,象征思念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云彩比作人眼花缭乱的景象,形象生动。
  • 对仗:如“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对称工整。
  • 拟人:江边的竹子似乎在诉说思念之情,使情感更加深厚。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相思之情展开,表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与迷惘,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与现实的思考,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朝云:象征变幻与不定。
  • 帝女:象征美丽与高贵。
  • 菡萏:象征纯洁与美好。
  • :象征生活的滋味与清新。
  • :象征坚韧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朝云乱人目”表达了什么?

    • A. 迷蒙的景象
    • B. 清晰的视野
    • C. 风平浪静
    • D. 无法辨认
  2. “采荇洞庭腹”中的“荇”是什么植物?

    • A. 荷花
    • B. 水生植物
    • C. 枫树
    • D. 松树
  3. 诗中“千里命舻舳”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船只的远行
    • B. 爱情的距离
    • C. 自然的美丽
    • D. 生活的艰辛

答案

  1. A. 迷蒙的景象
  2. B. 水生植物
  3. B. 爱情的距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 by 屈原
  • 《静夜思》 by 李白
  • 《相思》 by 王维

诗词对比

  • 比较《登二妃庙》与白居易的《长恨歌》,两者都表达了对爱情的思考,但《长恨歌》更侧重于爱情的悲剧性,而《登二妃庙》则更强调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内心的感慨。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
  • 《吴均诗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