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成先生席上赋赠韩修龄(韩,关中人,圣秋》
时间: 2025-04-28 02:16: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上梨花午。恰重逢江潭旧识,喁喁尔汝。绛烛两行浑不夜,添上三通画鼓。说不尽残唐西楚。话到英雄儿女恨,绿牙屏惊醒红鹦鹉。雕笼内,泪如雨。一般怀抱君犹苦。家本在扶风周至,五陵佳处。汉阙唐陵回首望,渭水无情东去。剩短蜡声声诉与。绣岭宫前花似雪,正秦川公子迷归路。重酌酒,尽君语。
白话文翻译
月光下,梨花绽放,正午时分。我与江潭的旧友重逢,亲切地交谈着。红烛映照,似乎整夜无眠,伴随着三声击打的鼓声。我们聊不尽残唐与西楚的往事,谈到英雄与儿女之间的遗憾,绿牙屏惊动了红鹦鹉。笼中的泪水如雨般落下,彼此都在怀念中苦涩。我的家乡在扶风和周至,五陵也是美好之地。回首汉朝的阙楼和唐朝的陵墓,渭水无情地向东流去。剩下的蜡烛声声诉说着。绣岭宫前的花如雪般美丽,正是秦川的公子迷失归路。让我们再举杯畅饮,尽情交谈。
注释
- 绛烛:红色的蜡烛,象征着温暖的灯光。
- 绿牙屏:古代屏风,可能是用绿色材料制成,表达人们的思念之情。
- 雕笼:装鸟的笼子,暗指对自由的渴望与痛苦。
- 扶风、周至、五陵:地名,指作者的故乡和美丽的风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5-约1700),清代诗人,擅长词作和诗歌,作品多描绘身世之感与乡愁。他的风格清新、细腻,善用传统文化典故。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陈维崧与友人聚会之际,表现了对往事的追忆与对英雄人物的感慨,展现了个人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伯成先生席上赋赠韩修龄》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历史感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月夜梨花的静谧,反衬出人们内心的复杂情感。作者与友人相聚,言谈间回忆起英雄与儿女的悲恨,表达了对过去的眷恋。
“月上梨花午”开篇即设景,柔和的月光下,梨花的美丽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感觉。接着,诗人回忆起与友人之间的旧情,言谈间却有着难以言尽的苦楚。这种情感的对比,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感染力。
“家本在扶风周至,五陵佳处”,描绘了诗人的故乡与美丽的景色,但同时也暗示着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与遗憾。最后以“重酌酒,尽君语”结束,表达了在酒杯中寻找慰藉的渴望。
整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传统的对仗与排比,展现出诗人的才华与对古典文化的继承。通过细腻的感情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在更高的层面上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人性的复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上梨花午:设定了诗的环境,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图景。
- 恰重逢江潭旧识:重逢的喜悦与旧友的亲切感。
- 绛烛两行浑不夜:表现了聚会的热烈与不眠之夜的悠长。
- 说不尽残唐西楚:谈论历史遗憾,英雄情感。
- 泪如雨:表达出对过往的无限惆怅。
- 渭水无情东去:强调时间的流逝与无法挽回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泪水比作雨,形象生动。
- 对仗:如“绛烛两行浑不夜,添上三通画鼓”,使诗歌更具韵律感。
- 拟人:将“渭水”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传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人世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故乡和友人的深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梨花:象征纯洁与美好。
- 蜡烛:代表温暖与陪伴。
- 红鹦鹉:象征灵动与喧闹的情感。
- 汉阙唐陵:历史的象征,表现对历史的追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绿牙屏”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屏风
- C. 一种饮料
- D. 一种花卉
- 答案:B
-
诗中“渭水无情东去”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故乡的怀念
- B. 对时间流逝的惋惜
- C. 对友人的思念
- D. 对历史的追忆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与陈维崧:李白的作品多表现豪情壮志,而陈维崧则更注重细腻的情感与历史的沉思。
- 杜甫与陈维崧:杜甫的诗多反映社会现实,陈维崧则更偏向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以上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