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其十二 为汪蛟门舍人题画册十二帧》

时间: 2025-01-22 05:23:50

盈盈对坐翻经史,琳笈琼函。

粉印脂钤,夜冷春葱下几签。

在旁蜡烛能知状,茗苦香甜。

月小风纤,咏絮才高笑撒盐。

意思解释

采桑子 其十二 为汪蛟门舍人题画册十二帧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原文展示:

盈盈对坐翻经史,琳笈琼函。粉印脂钤,夜冷春葱下几签。在旁蜡烛能知状,茗苦香甜。月小风纤,咏絮才高笑撒盐。


白话文翻译:

两人对坐,翻阅着经典史籍,书籍琳琅满目,像是美玉和瑰宝。粉印与脂钤的封面在夜冷春葱的光线下显得格外清晰。旁边的蜡烛似乎能感知到我们的心情,茶的苦涩与香甜交织在一起。月光微弱,春风轻柔,吟咏着像柳絮一样高雅的诗篇,笑声中如同撒盐一般洒满四周。


注释:

  • 盈盈: 形容女子的姿态轻盈婀娜。
  • 琳笈琼函: 形容美好的书籍,琳琅满目的书籍像美玉和瑰宝。
  • 粉印脂钤: 指书籍的封面,粉印指印刷的精美,脂钤是用脂膏封印的。
  • 夜冷春葱: 形容春天的夜晚寒冷,春葱指春天的草木。
  • : 茶。
  • 咏絮才高: 形容吟咏柳絮的才华,才高指才华出众。

典故解析:

本诗中涉及的“咏絮”典故源于古代文人雅士常以柳絮为题材吟咏,寓意才情出众的文人,诗中通过咏絮表达了诗人的才华和对雅致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0-1680),字宗贤,号白山,晚号白山道人,浙江人,清代诗人,以词著称,善于表现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意境,其作品常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具有鲜明的个性。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清代,时代背景是清朝逐渐稳固,社会文化发展,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与文化追求得到重视,诗中描绘的对坐翻书、品茶吟咏的场景反映了这一文化氛围。


诗歌鉴赏:

《采桑子 其十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雅的意境,展现了文人生活的闲适与雅致。诗中场景设定为夜晚,二人对坐翻阅经典,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温馨的氛围。琳琅满目的书籍和春夜的清冷,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文化的丰富和生活的清幽。通过“蜡烛”与“茶”的描绘,诗人不仅传达了对知识的追求,还体现了一种生活的哲学,即在忙碌的尘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喜悦。最后,诗人在月光与春风的映衬下,吟咏着才华与幽雅,生动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气质与生活情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盈盈对坐翻经史”:描绘二人相对而坐,翻阅经典书籍的情景,表现出一种优雅的氛围。
    • “琳笈琼函”:形容书籍的美丽与珍贵,衬托出文化的深厚。
    • “粉印脂钤”:强调书籍的精美印刷与装帧,传达对文化的尊重。
    • “夜冷春葱下几签”:通过描绘夜晚的清冷,增添了诗句的情感深度。
    • “在旁蜡烛能知状”:蜡烛似乎能感知人的心情,赋予了静物以情感。
    • “茗苦香甜”:茶的味道象征着生活的苦与乐。
    • “月小风纤”:描绘夜晚的柔和气息,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咏絮才高笑撒盐”:结尾处的咏絮表达了诗人的自信与洒脱。
  • 修辞手法:

    • 比喻: “琳笈琼函”将书籍比喻为美玉,增强了文化的价值感。
    • 拟人: “蜡烛能知状”使蜡烛具有人性特征,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 整首诗语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以文人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文化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雅致与宁静相结合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蜡烛: 象征温暖与知识的启迪。
    • : 表达生活的苦涩与甜美。
    • 月光: 寓意宁静与美好,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盈盈对坐”描述的是怎样的场景? a) 两人相对而坐
    b) 独自一人
    c) 三人围坐
    答案: a

  2. “琳笈琼函”中的“琳笈”指什么?
    a) 珍贵的书籍
    b) 普通书籍
    c) 书桌
    答案: a

  3. 诗中提到的“月小风纤”描绘了怎样的氛围?
    a) 熙熙攘攘
    b) 宁静柔和
    c) 混乱喧闹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采桑子 其十二》: 两首诗均描绘了夜晚的情景,但《静夜思》更侧重于思乡之情,而《采桑子 其十二》则渲染了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词选集》
  2.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陈维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