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时间: 2025-01-27 03:15:04

马嘶陌上秋尘重,行迹难寻。

不奈萧森。

蝉带斜阳过柳阴。

帘波微羡阑干曲,慵说登临。

泪浥罗襟。

昨夜孤帏有梦侵。

意思解释

采桑子

作者: 黄侃 〔近代〕


原文展示:

马嘶陌上秋尘重,行迹难寻。
不奈萧森。
蝉带斜阳过柳阴。
帘波微羡阑干曲,慵说登临。
泪浥罗襟。
昨夜孤帏有梦侵。


白话文翻译:

在陌生的道路上,马嘶声伴随着沉重的秋尘,行迹已经难以寻觅。
面对这萧瑟的景象,我无能为力。
蝉鸣伴着斜阳,透过柳树的阴影。
帘幕轻轻波动,让我羡慕那曲折的栏杆,我懒得再谈论登高的事。
泪水浸湿了我的衣襟。
昨夜孤独的帷帐中,梦境悄然侵袭。


注释:

  • 马嘶: 马的叫声,常用来描绘环境的孤寂。
  • 陌上: 指的是乡间的小路。
  • 秋尘重: 秋天的尘土沉重,暗示着季节的萧索。
  • 萧森: 指秋天的树木和环境的凋零。
  • 蝉带斜阳: 描绘蝉鸣伴随着斜照的夕阳。
  • 帘波: 窗帘轻轻摇曳。
  • 阑干曲: 曲折的栏杆,通常引发人们的美好向往。
  • 泪浥罗襟: 泪水湿润了衣襟,表达了深沉的情感。
  • 孤帏: 寂寞的帐子,暗示内心的孤独。

典故解析:

"孤帏"与古代文人对孤独的描写相呼应,常常用来表达内心的惆怅与对往昔的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侃(1885-1936),字季凌,号白云,近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精通古典文学,兼善诗词,风格典雅,常以抒情见长。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黄侃的创作高峰期,正值个人情感与社会变迁交织之时,反映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歌鉴赏:

《采桑子》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传达出一种深沉的伤感与孤独。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构建出一幅秋日凄凉的画面。开头以“马嘶陌上秋尘重”引入,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旅途感。接下来的“行迹难寻”则暗示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似乎在表达对逝去岁月的无奈与惋惜。

“蝉带斜阳过柳阴”是一幅生动的秋日黄昏图,蝉鸣与夕阳交融,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而“帘波微羡阑干曲”则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又流露出一种懒惰与疲惫。最后的“泪浥罗襟”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孤独的梦境侵扰着诗人,让人感受到深刻的失落感。

整首诗在抒情上细腻而深刻,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敏感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马嘶陌上秋尘重: 通过马的叫声与秋尘的描写,表现出旅途的孤寂与沉重。
  2. 行迹难寻: 暗示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的踪迹似乎也变得模糊。
  3. 不奈萧森: 表达对秋天萧瑟景象的无奈。
  4. 蝉带斜阳过柳阴: 用蝉鸣与夕阳的结合,渲染出一种温暖而又悲凉的气氛。
  5. 帘波微羡阑干曲: 对美的向往与怅惘交织,表现出一种慵懒的心态。
  6. 泪浥罗襟: 泪水的湿润象征着内心的伤感。
  7. 昨夜孤帏有梦侵: 昨夜的孤独与梦境的侵扰使得诗人感到更加孤寂。

修辞手法:

  • 比喻: “秋尘重”比喻人生的沉重与孤独。
  • 拟人: “蝉带斜阳”使蝉的鸣叫与夕阳的光辉人物化,增添了情感色彩。
  • 对仗: 诗句之间的对仗增强了音乐感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同时流露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寂寞旅程的象征,代表旅人的孤独。
  • : 夏秋交替的象征,传递出时间的流逝。
  • 柳阴: 美好却又带着忧伤的意象,象征着生命的柔韧与脆弱。
  • : 情感的直接表达,象征着内心的痛苦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马嘶陌上秋尘重”主要表达了什么情绪? A. 欢乐
    B. 孤寂
    C. 愤怒
    D. 安宁

  2. “昨夜孤帏有梦侵”中的“孤帏”指的是什么? A. 繁华的宴会
    B. 寂寞的帐子
    C. 美丽的风景
    D. 热闹的集市

答案: 1-B; 2-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声声慢》
  • 苏轼的《江城子》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声声慢》相比,黄侃的《采桑子》更加强调对环境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交织,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失去爱情的哀伤。两者皆以女性视角对孤独与思念进行深刻的探讨。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词研究》
  • 《黄侃全集》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