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1-27 04:04:30

白日沧波去不回。

匣中长剑有余哀。

吟边绮恨丝千缕,身外浮名酒一杯。

云偃蹇,月徘徊。

多生尘梦隔蓬莱。

拚将英气销磨尽,只有恩情未肯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日沧波去不回。匣中长剑有余哀。
吟边绮恨丝千缕,身外浮名酒一杯。
云偃蹇,月徘徊。多生尘梦隔蓬莱。
拚将英气销磨尽,只有恩情未肯灰。

白话文翻译:

在白日的照耀下,波涛汹涌,一去不复返,
匣中藏剑,却带着无尽的哀伤。
在吟唱中,绮丽的仇恨宛如千丝万缕,
而身外的浮名,不过是一杯酒而已。
云彩低垂,月亮徘徊,
世间的尘梦,隔绝了蓬莱的仙境。
拼尽了所有的英气,唯有这恩情不肯化为灰烬。

注释:

  • 白日:指明亮的白天。
  • 沧波:形容波涛汹涌,通常象征人生的变幻无常。
  • 匣中长剑:象征着英雄气概或未能施展的才华。
  • 绮恨:指美丽而复杂的仇恨情感。
  • 浮名:指虚名,浮华的名声。
  • 蓬莱: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理想的境地。
  • 恩情:指情谊,常常在诗中被视为珍贵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荣法,近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中,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常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对情感的深切描绘。

创作背景: 《鹧鸪天》创作于时代变革之际,诗人经历了个人的磨难与社会的动荡,内心充满了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迷惘。

诗歌鉴赏:

《鹧鸪天》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开篇以“白日沧波去不回”引出主题,隐喻人生的不可逆转与时间的流逝。紧接着“匣中长剑有余哀”,展现了诗人心中英雄气概的无奈与对未能施展才华的哀伤。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描绘了绮恨的缠绕与浮名的无奈,反映出对现实的失望与对情感的执着。最后,诗人以“拚将英气销磨尽,只有恩情未肯灰”总结全诗,表达了尽管经历了许多磨难,唯有深厚的情感始终未减,使整首诗充满了对人情的珍视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白日沧波去不回:象征时光如水,一去不复返。
  2. 匣中长剑有余哀:象征未能施展才华的抑郁与悲伤。
  3. 吟边绮恨丝千缕:抒发复杂的情感,仇恨如丝般缠绕。
  4. 身外浮名酒一杯:感慨名声虚浮,酒杯象征短暂的欢愉。
  5. 云偃蹇,月徘徊:描绘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孤独与迷茫。
  6. 多生尘梦隔蓬莱:尘世的梦境隔绝了理想的境地。
  7. 拚将英气销磨尽:表达了对理想的追逐与无奈。
  8. 只有恩情未肯灰:最终珍惜情感,表明内心的执着。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无常。
  • 拟人:将云、月描绘得如人般有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较强的对称性,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时光流逝、个人理想与情感的深刻反思,表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真情的坚守,传达了一种对人情冷暖的深刻认知。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沧波:象征人生的波折与无常。
  • 长剑:代表着才华与英雄气概。
  • 浮名:虚荣与社会的压力。
  • 云、月:自然的象征,传达孤独的情感。
  • 蓬莱:理想与远方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白日沧波去不回”中的“沧波”主要象征什么? A. 人生的美好
    B. 人生的无常
    C. 人生的欢乐
    D. 人生的平静

  2. 诗中“匣中长剑有余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生活的满足
    B. 对未能施展才华的遗憾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情感的轻视

  3. “只有恩情未肯灰”中的“恩情”指代什么? A. 友情
    B. 情爱
    C. 家庭
    D. 社会责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对比袁荣法的《鹧鸪天》和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情感的珍视,但袁荣法更侧重于内心的挣扎与无奈,而辛弃疾则更为豪放,表现出对人生的壮阔与激情。

参考资料:

  • 现代诗词选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袁荣法的生平与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