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 送春
作者: 袁绶 〔清代〕
春阴过了芳菲节,雨细风尖。
蝶怨蜂嫌。轻暖轻寒起未忺。
旧游约略和谁话,彩笔慵拈。
蕙炷慵添。满院飞花怕卷帘。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阴云已经过去了芳菲的节日,细雨轻风交织。
蝴蝶怨恨,蜜蜂嫌弃。这时候,温暖和寒冷的气息尚未分明。
旧时的游玩约定,似乎没有人再提起,手中的彩笔也懒得去拿。
庭院里满是飞舞的花瓣,让人不愿意拉上帘子。
注释
- 芳菲节:指春天百花盛开的时节。
- 轻暖轻寒:形容春季温暖与寒冷交替的状态。
- 蕙炷:这里指香草的香气,通常用于祭祀或作为香料。
- 卷帘:拉上窗帘,阻挡外面的景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绶,清代诗人,字子高,号懿斋,出生于浙江,擅长诗词、书法。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及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采桑子 送春》创作于春季,正值花开时节,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对春天的留恋和对旧日游玩的怀念,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忧伤。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淡淡的伤感与惆怅。开篇描绘春季的氛围,春阴消散,芳菲节已过,细雨轻风交织,营造出一种春日的朦胧感。蝴蝶和蜜蜂的怨恨之情,暗示着春天的美好已不再,生动地表现出对春天的眷恋。
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用“旧游约略和谁话”,引发对往昔的回忆,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淡漠。最后两句“满院飞花怕卷帘”,则表达了对美好景象的留恋,不愿意关闭自己与春天的联系。
整首词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一种无奈与哀伤,使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短暂和生命的无常,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失去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阴过了芳菲节:春天的阴云已经过去了花香四溢的节日,暗示春天的短暂。
- 雨细风尖:细雨和轻风交织,描绘出春季的温柔气息。
- 蝶怨蜂嫌:蝴蝶和蜜蜂对这种变化感到不满,反映出春天的变迁。
- 轻暖轻寒起未忺:温暖与寒冷交替,春天的气候尚未稳定。
- 旧游约略和谁话:旧日的游玩约定似乎无人再提,暗示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 彩笔慵拈:手中的彩笔懒得去拿,表现出诗人的无奈与懒散。
- 蕙炷慵添:香气的添加也显得懒惰,象征着对生活的无心。
- 满院飞花怕卷帘:庭院中满是飞舞的花瓣,不愿意拉上帘子,反映留恋春天的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蝶怨蜂嫌”来形象地表现春天的变化。
- 拟人:赋予自然界的生物以情感,使得景物更具生命力。
- 对仗:整首词在句式上对称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传达了对春天短暂的惋惜与对旧日时光的怀念,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阴:象征着春天的阴郁与无常。
- 飞花:象征着春天的美好与短暂。
- 雨细风尖:展现出春天温润的气候,营造出一种柔和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春阴过了芳菲节”中的“芳菲节”指的是什么?
- A. 夏天
- B. 秋天
- C. 春天
- D. 冬天
-
诗中提到的“蝶怨蜂嫌”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不满
- C. 感恩
- D. 忧伤
-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 A. 对春天的欢庆
- B. 对时间流逝的惋惜
- C. 对夏天的期待
- D. 对秋天的怀念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定风波》
诗词对比
对比袁绶的《采桑子 送春》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时间流逝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但李清照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袁绶则通过春天的景象反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