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相见欢 其二
作者: 张祥龄 〔清代〕
斜阳一枕山楼,落帘钩。
全仗蕉花栀子做残秋。
寸肠断,歌声乱,不禁愁。
牵动谁家心事上眉头。
白话文翻译:
在夕阳斜照的山楼上,我枕着窗台,拉下帘钩。
这一切全靠蕉花和栀子的香气来营造这残秋的气氛。
心中烦闷,歌声嘈杂,令人难以抑制忧愁。
又牵动了谁的心事,浮现在眉头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斜阳:夕阳,指傍晚的太阳。
- 一枕:形容枕在窗边或台上的姿态。
- 山楼:山上的楼阁,指诗人的居所。
- 落帘钩:指拉下窗帘的动作。
- 蕉花、栀子:蕉花是指香蕉树的花,栀子是栀子花,二者都是具有香气的植物。
- 寸肠断:形容心中非常痛苦,心肠寸断。
- 歌声乱:指周围环境中歌声嘈杂。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蕉花”和“栀子”象征着秋天的凋零和情感的牵引,蕉花常常与热带的气候相关,栀子花则以其清香而著称,二者结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祥龄,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词作品多表现内心情感及对自然的细腻观察,风格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秋季,诗人可能在此时感受到秋天的萧瑟与人生的无常,借景抒情,引发对人生、情感的思考。
诗歌鉴赏:
《相见欢 其二》以斜阳、蕉花和栀子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秋意的场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开头一句“斜阳一枕山楼”,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萧瑟的氛围,给人一种思绪飘渺的感觉。随着“落帘钩”的动作,仿佛将思绪拉回,带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全仗蕉花栀子做残秋”一句,蕉花和栀子这两种花的香气勾起了诗人的秋日回忆,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接着“寸肠断,歌声乱,不禁愁”则直接表露诗人的内心,歌声的嘈杂与心中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句的情感张力。
最后一句“牵动谁家心事上眉头”,引发读者对他人情感的思考,诗人不仅仅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这份忧愁,触动了共通的人生感受,增添了诗的深度与广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斜阳一枕山楼:夕阳西下,诗人倚靠在山楼的窗台上,渲染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落帘钩:拉下窗帘,似乎在遮挡外界的喧嚣,表现内心的孤独。
- 全仗蕉花栀子做残秋:蕉花和栀子的香气成为诗人感知秋天的主要媒介,传达出一种深沉的秋意。
- 寸肠断,歌声乱,不禁愁: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痛苦,歌声的嘈杂与内心的愁苦形成对比。
- 牵动谁家心事上眉头:引发对他人情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世间情感的敏感与关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蕉花栀子”比喻秋天的气息,暗示内心情感。
- 对仗:如“寸肠断,歌声乱”,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结合,形成生动的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秋天的萧瑟和个人情感,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内心的孤独,传达了深切的思考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斜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蕉花、栀子:代表自然界的美与脆弱,暗示情感的变化与隐秘。
- 山楼:象征着诗人的栖息之地,反映孤独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蕉花”和“栀子”主要象征什么? A. 秋天的美丽
B. 生命的脆弱
C. 诗人的孤独 -
“寸肠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愤怒 -
此诗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A. 描述秋天的美景
B. 表达个人的忧愁与思考
C. 赞美自然的壮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张祥龄的《相见欢 其二》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均通过自然描写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思绪。但张祥龄更强调对他人心事的关怀,而李清照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