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集冯员外汝言举子汝强宅赋得花字》

时间: 2025-01-26 04:28:07

淹留数高会,伯仲复名家。

白发几年客,红蕖三度花。

风从西苑至,月傍帝城斜。

徙倚发孤咏,隔林啼曙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淹留数高会,伯仲复名家。
白发几年客,红蕖三度花。
风从西苑至,月傍帝城斜。
徙倚发孤咏,隔林啼曙鸦。

白话文翻译:

在这里留连了几次高雅的聚会,伯仲之间都是名门望族。
我已白发苍苍,成为几年的客人,而红莲花却已经开了三次。
微风从西苑吹来,明月斜靠在帝城的边上。
我孤独地倚着栏杆吟咏,林中传来晨鸦的啼叫声。

注释:

  1. 淹留:徘徊、停留。
  2. 高会:高雅的聚会。
  3. 伯仲:同辈中地位相近的人。
  4. 白发:指年长、苍老。
  5. 红蕖:红色的荷花。
  6. 西苑:指西边的园林,可能是指皇家园林。
  7. 帝城:指京城,明代的南京或后来的北京。
  8. 徙倚:改变倚靠的位置。
  9. 孤咏:独自吟咏。
  10. 啼曙鸦:清晨时分乌鸦的叫声。

典故解析:

  • 红蕖三度花:指荷花的生长周期,荷花是夏季的代表花卉,象征着美丽和青春,而三度开花则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化。
  • 月傍帝城斜:月亮的倾斜与帝城的结合,可能隐喻着权力与自然的交融,暗示着诗人对权力中心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榛(约1580-约1644),明代诗人,字子华,号惺惺,又号青丘山人,江苏人。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哲理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晚夏的夜晚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开篇提到高会,暗示着诗人在名流聚会中感到的些许疏离。接着通过“白发几年客”的自嘲,表明了诗人对自己年华逝去的无奈与感伤。红蕖三度花的意象则让人联想到岁月的流逝以及美好时光的珍贵。

“风从西苑至,月傍帝城斜”描绘了一个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夏夜,月光斜照,微风拂面,展现出一种和谐的自然之美。然而,在这美好的外在环境中,诗人却选择了“徙倚发孤咏”,显示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最后一句“隔林啼曙鸦”则将一切拉回现实,晨鸦的叫声如同对诗人内心宁静的打破,象征着生与死、时光的无常。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思考,体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切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淹留数高会:诗人常常在高雅的聚会上流连。
  2. 伯仲复名家:聚会中多是名门望族,暗示社交圈的上层。
  3. 白发几年客:诗人感叹自己已年长,身为他乡的客人。
  4. 红蕖三度花:暗示时间流逝,诗人对红莲的怀念。
  5. 风从西苑至:微风自西苑吹来,营造出诗意的氛围。
  6. 月傍帝城斜:月光倾斜,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权力的象征。
  7. 徙倚发孤咏:诗人独自倚靠栏杆吟咏,体现孤独感。
  8. 隔林啼曙鸦:晨鸦的叫声打破了夜的宁静,提醒人们新一天的来临。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红蕖”象征青春与美丽。
  • 对仗:如“风从西苑至,月傍帝城斜”,形成音韵的和谐。
  • 拟人:将风和月描绘得似乎有感情,使自然更具生气。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人生无常的思索,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反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高会:象征着高雅的社交场合,暗示人际关系的复杂。
  2. 红蕖:象征青春、美丽与生命的短暂。
  3. 西苑:代表着幽静、优雅的自然环境。
  4. 帝城:象征权力、荣耀与历史的积淀。
  5. 晨鸦:象征着清晨的到来与生活的现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红蕖”指的是什么?

    • A. 荷花
    • B. 梅花
    • C. 玫瑰
    • D. 桃花
  2. 诗人提到的“帝城”是指哪个城市?

    • A. 北京
    • B. 南京
    • C. 西安
    • D. 成都
  3.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喜悦
    • B. 孤独
    • C. 愤怒
    • D. 幸福

答案:

  1. A. 荷花
  2. B. 南京
  3. B. 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谢榛 vs. 杜甫:两位诗人都在作品中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谢榛的诗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感,而杜甫则更多反映了对社会的关怀与感受。
  • 谢榛 vs. 白居易:白居易的诗歌常带有平易近人的风格,而谢榛则在意象和情感的深度上有所不同,表现出更为细腻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歌研究》
  • 《谢榛诗文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