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 其五》

时间: 2025-02-04 15:33:40

哀弦忽动离声。

暗魂惊。

数尽分香红豆度兰更。

乌啼乱。

笳声断。

送君行。

厌听残更和泪不分明。

意思解释

相见欢 其五

作者: 周岸登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哀弦忽动离声。暗魂惊。数尽分香红豆度兰更。乌啼乱。笳声断。送君行。厌听残更和泪不分明。

白话文翻译:

悲伤的琴弦突然传来离别的声音,暗中的灵魂也为此惊动。香红豆的数量已经数尽,兰花的香气更显得幽远。乌鸦啼叫杂乱,笳声也断绝,送你远行。厌倦了听到那残酷的更鼓,泪水模糊了视线,分不清楚。

注释:

  • 哀弦:悲伤的琴弦,指代弹奏离别曲的乐器。
  • 暗魂:暗中的灵魂,隐喻对离别的感伤。
  • 分香红豆:红豆常被用来象征思念,分香即是分开时的香气。
  • 乌啼:乌鸦的叫声,通常与悲伤相关。
  • 笳声:笳是一种乐器,声音凄凉,象征送别时的悲伤。
  • 残更:夜晚的更鼓,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沉重。

典故解析:

“红豆生南国”出自《相思》王维,红豆被视为思念的象征。笳声和乌啼在古代诗词中常常与离别相联系,表达对故人的思念和不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岸登,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风格在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作品多描绘离别、思念、自然等主题,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作者经历离别之际,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与思念。清代社会动荡,离别情感常常在诗人笔下流露。

诗歌鉴赏:

《相见欢 其五》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离别时的心境。开头的“哀弦忽动离声”,立即将读者带入一种悲伤的氛围,仿佛耳边响起了琴声,令人不禁联想到离别的痛苦。随后的“暗魂惊”,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仿佛灵魂也因离别而感到震惊与不安。

诗中“数尽分香红豆度兰更”一句,巧妙地用红豆象征思念,同时“兰更”则暗示了离别后对朋友的深切怀念。乌啼和笳声的交织,营造出一种错综复杂的感伤氛围,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无奈与痛苦。结尾的“厌听残更和泪不分明”,则是情感的高潮,表达了对往日时光的留恋与对离别的厌倦,泪水模糊了视线,正是对这份痛苦的真实体现。

整首诗在意象与情感的交织中,展示了离别的沉重与无奈,读后令人心生感慨,产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哀弦忽动离声。:悲伤的琴声突然响起,带来离别的气息。
  2. 暗魂惊。:在黑暗中,灵魂因离别而受到惊扰。
  3. 数尽分香红豆度兰更。:数着分开的红豆,暗示着对彼此的思念。
  4. 乌啼乱。:乌鸦的叫声杂乱无章,象征着悲伤。
  5. 笳声断。:笳乐声停止,寓意着离别的结束。
  6. 送君行。:送别朋友远行,情感难以割舍。
  7. 厌听残更和泪不分明。:厌倦听到的残酷更鼓,泪水混淆,无法看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红豆比作思念,生动形象。
  • 拟人:将“暗魂”赋予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乌啼乱,笳声断”,形成音韵和谐的对比。

主题思想:

诗歌以离别为主题,传达了对亲友的深切怀念与不舍的情感。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描绘,展现了人生旅途中的孤独与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哀弦:象征悲伤与离别。
  • 红豆:象征思念与情感的寄托。
  • :隐喻高洁与柔情。
  • 乌啼:代表孤独与失落。
  • 笳声:象征送别与离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哀弦”指代什么?

    • A. 快乐的琴声
    • B. 悲伤的琴声
    • C. 战争的号角
    • D. 自然的声音
  2. 诗中“红豆”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思念
    • C. 财富
    • D. 自由
  3.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 A. 战争
    • B. 离别与思念
    • C. 自然风光
    • D. 生活琐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相思》 王维
  • 《离骚》 屈原

诗词对比:

  • 《相见欢》与《相思》:两首诗都表达了思念和离别的情感,但《相思》更侧重于恋人之间的情感,而《相见欢》则更广泛地表达了对朋友的怀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王维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