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谁跨鲸鲵斩断虹,海波飞立瘴云空。阇婆真蜡船收澳,知是来朝起飓风。
白话文翻译:
谁骑着鲸鱼和鳝鱼斩断了彩虹,海浪飞起,瘴气的云层在空中飘荡。阇婆(即印度)真蜡船停靠在港口,知道是来朝的风暴即将来临。
注释:
- 鲸鲵:鲸鱼与鳝鱼,分别象征着海洋与河流的生物。
- 斩断虹:意喻对美好事物的破坏。
- 海波:海浪,象征着自然的力量。
- 瘴云:指有毒的气体或湿气,常见于南方的潮湿天气。
- 阇婆:指古代印度之地。
- 真蜡船:指用蜡制成的船,象征着印度的船只。
- 收澳:停靠港口的意思。
- 飓风:强烈的风暴,预示着灾难或重大变故。
典故解析:
- 阇婆:是古代对印度的称呼,古代文人多以此来指代神秘而遥远的外域,寓意着异国的神秘与未知。
- 彩虹:在古代文学中常被视为美好的象征,斩断彩虹则暗示着美好事物的毁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广洋,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山水田园、风土人情著称,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象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岭南杂录》是汪广洋在岭南一带的游历中所作,反映了他对当地自然环境及人文风情的观察与思考。此诗是对当时社会动荡与自然灾害的感慨,寄托了对未来的忧虑和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强烈的情感,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渺小。首句“谁跨鲸鲵斩断虹”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一种超凡的力量,暗示着美好事物的破灭。接下来的“海波飞立瘴云空”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生动地描绘了海面波涛汹涌、瘴气弥漫的场景,表现了自然的威严与不可抗拒。
“阇婆真蜡船收澳”则把视角转向异域文化,阐释了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表现了诗人对外来文化的好奇与敬畏。“知是来朝起飓风”的结尾则暗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既可以解读为自然灾难,也可以指代社会动荡,传达出一种无奈与对未来的忧虑。
整首诗在风格上具有浓厚的抒情性与叙事性,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社会的深刻思考与情感体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谁跨鲸鲵斩断虹”:以夸张的方式引入画面,表现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暗示对美好事物的摧毁。
- “海波飞立瘴云空”:通过声音与视觉的结合,描绘出海洋的动荡与瘴气的压迫感,形成鲜明对比。
- “阇婆真蜡船收澳”:引入异文化的船只,象征着外来文化的影响与融合。
- “知是来朝起飓风”:预示着动荡即将来临,具有警示性,传达出对未来的预感与忧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鲸鲵斩断虹”,把自然界的力量与美好的象征进行对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自然现象被赋予了人类情感,如“海波飞立”,使得自然更加生动。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紧凑,形成了对仗工整的韵律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
主题思想:
整体来看,诗歌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动荡与文化交融的复杂性。通过对美好事物的破坏与自然灾害的描写,诗人传达出对未来的忧虑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鲸鲵:象征力量与神秘。
- 虹:象征美好与希望。
- 海波:象征自然的威严与不可预测。
- 瘴云:象征潮湿与危险的环境。
- 阇婆:象征异国文化与未知的探索。
- 飓风:象征动荡与灾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阇婆”指的是哪个国家?
- A. 中国
- B. 日本
- C. 印度
- D. 西方
- 答案:C. 印度
-
填空题:诗中“谁跨鲸鲵斩断虹”的意象强调了__的力量。
- 答案:自然
-
判断题:诗中“知是来朝起飓风”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 答案:错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的名作,描绘了自然与人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忧虑。
- 《月夜忆舍弟》:杜甫的另一首诗,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动乱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津》(李白):同样表现了自然的壮丽与人类的渺小,但更多地强调了个人的情感与追求。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描绘了自然的美好与人情的愁苦,主题更偏向于抒情与怀旧。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明代诗人研究》
- 《汪广洋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