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杂录(十首)》

时间: 2025-04-28 01:40:29

蛮落人家厌食鱼,儿孙生长不知书。

桄榔满种缘山逻,翡翠新收越海墟。

意思解释

岭南杂录(十首)

作者:汪广洋 〔明代〕
类型:古诗词


原文展示

蛮落人家厌食鱼,
儿孙生长不知书。
桄榔满种缘山逻,
翡翠新收越海墟。


白话文翻译

在蛮族的落后村庄里,人们厌倦了吃鱼,
他们的儿孙长大后却不知道书本的知识。
山脚下满是桄榔树,
而翡翠刚刚从越南的海边收获归来。


注释

  • 蛮落:指蛮族的村落,这里指的是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 厌食:厌倦、厌烦食物,这里特指对鱼的厌倦。
  • 儿孙:指子孙后代。
  • 不知书:形容无知,不懂书本知识。
  • 桄榔:一种热带植物,常见于岭南地区。
  • 缘山逻:指沿着山坡生长的桄榔树。
  • 翡翠:这里指的是一种名贵的鸟类,象征财富与美好。
  • 越海墟:指越南的海边集市,表示贸易和交流。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描绘蛮族生活的景象,反映了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经济文化状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汪广洋是明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岭南地区。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当地的风俗习惯与自然景观,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交流频繁的时期。汪广洋通过描绘蛮族的生活状况,表达了对文化教育缺失的忧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平实的语言,展现了岭南地区某些蛮族村落的生活状态,彰显了作者对教育缺失的深切关注。诗的开头“蛮落人家厌食鱼”,直接指出了蛮族人对传统食物的厌倦,显露出他们生活的单调与困境。接下来的“儿孙生长不知书”,更是将焦点转向了文化教育的缺失,暗示着在封闭的环境中,子孙后代难以获得知识的滋养,造成了文化的断层。

“桄榔满种缘山逻”描绘了自然环境的富饶,而“翡翠新收越海墟”则象征着经济的交流与繁荣。通过这两句,作者不仅展示了岭南的自然风光,也暗示了外部文化与经济的影响。这种对比,进一步突显了蛮族与外界的隔绝与无知。

整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对比手法,前半部分着重描述蛮族的困境,后半部分则通过对自然与经济的描绘,展现了外部世界的丰富多彩。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也深化了主题思想,流露出作者对文化传播与教育普及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蛮落人家厌食鱼:描绘蛮族人群的日常饮食习惯,反映出他们生活的单调与厌倦。
  2. 儿孙生长不知书:指出蛮族的后代缺乏教育,无法接触书本知识,显示出文化的缺失。
  3. 桄榔满种缘山逻:描绘周围自然环境的富饶,暗示了自然资源的丰富。
  4. 翡翠新收越海墟:强调外部经济交流,展现出文化与经济的联系,暗示蛮族与外界的隔绝与反差。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前后对比蛮族的生活与外部世界的繁荣,突显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 意象:桄榔与翡翠象征着自然资源与文化财富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蛮族文化教育缺失的忧虑,同时也表现出对外部世界丰富多彩的向往,反映了人们对知识与文化的渴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蛮落:象征文化的落后与封闭。
  • :代表单调的生活与饮食。
  • 桄榔:象征自然的富饶。
  • 翡翠:象征外部世界的美好与财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蛮落”指的是哪个地区的人?

    • A. 中原地区
    • B. 岭南地区
    • C. 西北地区
    • D. 东北地区
  2. 诗中“儿孙生长不知书”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教育的重视
    • B. 对家庭的期望
    • C. 对自然的赞美
    • D. 对财富的渴望
  3. “翡翠新收越海墟”中的“翡翠”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平凡
    • C. 知识
    • D. 自然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与汪广洋的《岭南杂录》都表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但前者关注的是个人的忧愁与历史的沉重,而后者则着重于文化与教育的缺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歌鉴赏》
  • 《岭南文化概论》

以上为《岭南杂录(十首)》的详细解析与学习材料,希望能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情感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