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荡漾虚明写浪圆,浸涵秋色更年年。
波沈皓魄疑双月,影倒长空有二天。
夜涨风惊鸥鹭起,舟回人伴荻芦眠。
独怜东注无还日,呜咽常闻古渡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水面波光粼粼,仿佛在渲染着圆月的美丽,而水中倒映的秋色也年年如旧。波浪沉浸在明亮的月光中,让人误以为有两轮明月在水面上。夜晚的涨潮带来阵阵风声,惊起了鸥鹭,船只在水面上回转,人们则在芦苇旁安静地入睡。诗人独自怜惜那东去的河水再也无法回头,古渡口传来呜咽的声音,令人感伤。
注释
- 荡漾:水面波动,形容水的轻柔起伏。
- 虚明:指水面明亮而虚幻。
- 皓魄:指明亮的月亮。
- 双月:水中映出的月亮,仿佛有两个月亮。
- 荻芦:指芦苇,常生于水边。
- 无还日:指时间流逝,不再回头的日子。
典故解析
古渡:泛指古老的渡口,常用于描写历史的沧桑与时光的流逝。诗中描绘的古渡边的呜咽,隐含了对过往时光的感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茹纶常,清代诗人,其诗风清新雅致,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与哲思。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秋季,正值水边的宁静时分,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秋水》通过优美的自然景象,传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情感悟。诗中描绘的水面波光与明月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如梦似幻的秋日画面。诗的前两句以“荡漾虚明”开篇,生动地描绘了水面的波动与明亮,传达出一种轻柔的美感。接着,诗人用“波沈皓魄”将水面与月亮紧密相连,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幽深的氛围。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写夜晚的涨潮与惊起的鸥鹭,展示了自然的动感与生命的流动。而“舟回人伴荻芦眠”则体现出一种安静与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此刻显得尤为亲密。最后,诗人以“独怜东注无还日”结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往昔的追忆,整个诗歌在自然与人情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深刻而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荡漾虚明写浪圆:水面波动轻盈,明亮的水面如同描绘出圆形的波浪。
- 浸涵秋色更年年:水中浸染着秋天的色彩,年复一年依然如故。
- 波沈皓魄疑双月:波浪沉浸在明亮的月光中,令人误以为水中有两轮明月。
- 影倒长空有二天:水中的倒影在空中,仿佛有两个天空。
- 夜涨风惊鸥鹭起:夜晚潮水上涨,风声惊动了鸥鹭飞起。
- 舟回人伴荻芦眠:船只回转,人在芦苇旁安静地入睡。
- 独怜东注无还日:诗人独自怜惜那东去的河水,无可挽回的流逝。
- 呜咽常闻古渡边:古老渡口常传来呜咽的声音,令人感到伤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面与明月相提并论,寓意深远。
- 拟人:通过“惊鸥鹭起”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舟回人伴”,形成对称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水之美,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意象分析
- 秋水:象征着宁静与深邃,代表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思考。
- 月亮:象征着美好与思乡之情,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 鸥鹭:象征自由与自然,展现了生命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皓魄”指的是什么?
- A. 太阳
- B. 月亮
- C. 星星
-
诗人“独怜东注无还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惆怅
- C. 愤怒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茹纶常的《秋水》与李白的《静夜思》,两首诗都描绘了月夜的景象,但前者更注重对自然的描写和哲思,后者则更多表达了思乡情怀。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