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扬州》

时间: 2025-01-26 02:44:24

眼穿只候卖柴回,今日堡城门不开。

籴米已无消息至,黄昏惆怅下山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至扬州》
文天祥 〔宋代〕
眼穿只候卖柴回,今日堡城门不开。
籴米已无消息至,黄昏惆怅下山来。

白话文翻译

眼睛只盼着卖柴的人快点回来,今天堡城的城门却没有打开。
买米的消息已经没有了,黄昏时分我满怀惆怅地走下山来。

注释

  • 眼穿:眼睛渴望地盯着,表示等待。
  • 卖柴:指的是卖柴的人,可能是为了买米。
  • 堡城:指的是城池,堡垒的城门。
  • 籴米:购买米粮。
  • 黄昏:傍晚,日落时分。
  • 惆怅:忧愁、失落的情绪。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可以看作是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民生困苦的背景,诗人在等待米粮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无奈与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宋瑞,号宋梅,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以坚贞不屈的精神著称,其一生致力于抗击外敌,捍卫国家。文天祥的诗歌多反映抗争、忠诚与悲愤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国势衰弱,民众生活困苦。诗中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切感受,以及对生存资源匮乏的无奈。

诗歌鉴赏

《至扬州》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困境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思考的诗。诗人在写作时,正值国家危亡之际,自己身处困境,心情沉重。开篇“眼穿只候卖柴回”,诗人以“眼穿”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对卖柴者的期待,既是对生活资源的渴望,也是对希望的寄托。城门未开,暗示了外界的封闭与无助,突显了社会动荡的现实。

“籴米已无消息至”一句,折射出经济困境,粮食短缺的无奈,令人深感时局的无情与人们的无力。最后一句“黄昏惆怅下山来”,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黄昏常象征着失去与衰退,诗人在夕阳西下的情境中,心中满是惆怅,生动表达了他对家国的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悲壮的爱国情怀和对命运的无奈,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眼穿只候卖柴回:诗人期待卖柴者的归来,表现出对生活的渴望。
  2. 今日堡城门不开:城门未开,暗示了社会的封闭与资源的匮乏。
  3. 籴米已无消息至:粮食的短缺使人感到无助,生活困境的进一步加深。
  4. 黄昏惆怅下山来:黄昏象征着失去,诗人下山时的惆怅表现出心中的悲凉和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眼穿”与“卖柴”、“今日”与“城门”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黄昏、城门、米等意象交织,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等待与失落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眼穿:渴望、期待。
  • 堡城:象征社会的封闭与动荡。
  • 籴米:代表生命与生存的基本需求。
  • 黄昏:象征失落与悲伤,暗示生命的衰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眼穿只候卖柴回”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期待
    • C. 忧伤
  2. “今日堡城门不开”暗示了什么?

    • A. 外界的开放
    • B. 社会的封闭
    • C. 生活的美好
  3. 诗中描绘的时节是?

    • A. 清晨
    • B. 正午
    • C. 黄昏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杜甫在诗中展现了国破家亡的沉重,而文天祥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生活日常的焦虑与无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文天祥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