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寻芳 春日偕铁士湘、渔子健泛高士湖》
时间: 2025-04-29 04:38: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倦寻芳 春日偕铁士湘、渔子健泛高士湖
画桥路转,奁水波明,新涨如许。
破晓东风,吹起荡春情绪。
弱柳搓丝黄似月,丛花叠影红成雾。
倚孤篷,载双柑斗酒,醉寻烟雨。
恰正好清明才过,一笑青山,齐展眉妩。
拾翠评香,难得俊游闲侣。
燕子人家炊笋饭,鹧鸪村店留茶语。
尽风流,又何须,画船箫鼓。
白话文翻译:
在画桥旁的小路上转过,碧波荡漾的水面如此明亮。
清晨的东风送来春天的气息,荡漾着我心中的春情。
软嫩的柳条如丝般轻柔,黄晕如月;丛中的花影交错,红色如雾。
我倚着孤舟,带着几颗橙子和一壶酒,醉意朦胧地寻觅烟雨。
正好清明节刚过,轻轻一笑,青山映衬,眉宇间尽显妩媚。
拾起翠绿的草香,难得有如此潇洒的游伴。
燕子在家中做笋饭,鹧鸪在村店中留下茶语。
尽情享受这风流韵事,又何必在意那画船和箫鼓的声响。
注释:
- 倦寻芳:意为对美好事物的追寻感到疲倦,暗含对生活的感慨。
- 奁水:指小巧的水面,奁为古代盛水的器具。
- 弱柳:形容柳树的枝条柔弱。
- 清明:中国传统节日,象征春天的到来。
典故解析:
- 清明:传统节日,通常在春季,强调春天的生机与重生。
- 燕子人家:燕子是春天的象征,通常与温暖、和谐的家庭生活联系在一起。
- 鹧鸪村店:鹧鸪是一种鸟,常出现在田园诗中,象征自然与淳朴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燮清(1640-1710),清代诗人,以其才情与词作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风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春季,正值清明节前后,诗人和友人游览湖畔,感受春天的美好与生活的闲适。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情感。开篇的“画桥路转,奁水波明,新涨如许”,展现了春日的明媚和生机,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出一种生活的诗意。接着,破晓的东风将春天的气息送来,突出春天的活力与情绪。
“弱柳搓丝黄似月,丛花叠影红成雾”,这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柳树与花朵的美景巧妙结合,形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在“倚孤篷,载双柑斗酒,醉寻烟雨”中,诗人通过描绘与友人共饮的场景,表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尽情享受当下的快乐。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渗透着对生活的感慨与热爱,展现了一种享受生活的态度,充满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画桥路转:描述小路的曲折,营造出一种景色变幻的美感。
- 奁水波明,新涨如许:水面如镜般清澈,显示出春天的生机。
- 破晓东风:清晨的东风,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弱柳搓丝黄似月:柳枝柔弱而细长,黄晕如月,别有一番情趣。
- 倚孤篷:依靠在小船上,表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态。
- 恰正好清明才过:时间的背景设定,增加了节日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弱柳搓丝黄似月”,形象生动。
- 拟人:东风仿佛有情,吹动了春情。
- 对仗:如“燕子人家炊笋饭,鹧鸪村店留茶语”,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诗人通过春日的美景与与友人的欢聚,展现了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与人际间的温暖。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柔美与春天的生机。
- 花:象征美好与繁华。
- 酒:象征生活的享受与欢愉。
- 燕子:象征春天与家庭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
- B. 清明
- C. 端午
-
“弱柳搓丝黄似月”中的“黄似月”指的是?
- A. 柳树的颜色
- B. 月亮的形状
- C. 酒的颜色
-
诗中描绘的“燕子人家炊笋饭”代表什么?
- A. 忙碌的生活
- B. 温暖的家庭
- C. 自然的野外
答案:
- B. 清明
- A. 柳树的颜色
- B. 温暖的家庭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黄燮清的这首诗更加注重生活的细节和人际关系的温情,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黄燮清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