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寻芳·有寄,用梦窗赠老妓李怜韵》
时间: 2025-04-28 04:06: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倦寻芳·有寄,用梦窗赠老妓李怜韵
作者:李岳瑞 〔清代〕
倦调凤柱,回梦鸳机,难驻归燕。
黛笔双蛾,曾记镜中回面。
啼鴂生憎芳讯渺,惊鸿却悔神光见。
怅重来,但苔痕印屧,蜡珠萦剪。
甚昨夕星辰凄怨。
门外香骢,陌上踏遍。
秀靥秋眸,无恙旧时行看。
风意不应迷路迥,云罗翻界微波远。
黯凭阑,听箫声晕蟾吹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昔日情景的怀念和对老妓李怜韵的深切寄托。词中描写了倦怠的情绪,难以驻足的归燕和梦中曾经的情景。回忆中,曾经的美好在镜中浮现,然而如今却因啼鸟和惊鸿的怅惘让人感到惋惜。重回往日的情景,苔痕印记依旧,却难以再现旧日的辉煌。夜空的星辰也显得凄凉,门外的香车在陌上踏遍,昔日的美丽秋眸如今无恙,但情感却已不同。风的意境不能再迷失,云朵翻滚,波光粼粼,最后在栏杆边静静听着箫声,似是月光被吹散的惆怅。
注释
- 倦调:指疲惫的曲调,表现出情感的疲惫与失落。
- 凤柱、鸳机:均为古代乐器,象征美好的爱情。
- 黛笔双蛾:形容女子的眉毛,黛笔即描眉笔,双蛾指的是两道弯曲的眉毛。
- 啼鴂:指杜鹃鸟的鸣叫,常用来喻悲伤。
- 香骢:香气四溢的马车,象征着往日的繁华与美好。
- 蜡珠:蜡制的珠子,通常用于装饰,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岳瑞,清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以词作见长。他的作品多描写情感细腻,表现出对人生、爱情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清代,时代背景复杂,社会动荡不安,作者以老妓李怜韵为寄托,表达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倦寻芳》采用了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往事的深刻思考。词中通过对美好过往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怀旧情感。开篇以“倦调凤柱,回梦鸳机”引入,给人一种疲惫与怀旧的感觉,紧接着描绘了曾经的美丽和欢乐,但如今却因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渺茫。尤其是“啼鴂生憎芳讯渺,惊鸿却悔神光见”两句,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表现出对生命无常的惋惜与对昔日恋情的无奈。
整首词交织着对美好往日的追忆与对现实的失落,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结尾“黯凭阑,听箫声晕蟾吹散”则为全词画上了一个悲凉的句号,箫声如泣,月光似幻,交织成一种孤独的美感,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情感的脆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倦调凤柱,回梦鸳机,难驻归燕:开篇表达了疲惫的情感,梦中往昔的美好难以再现。
- 黛笔双蛾,曾记镜中回面:回忆起曾经的美丽,镜子中映照出的青春面容。
- 啼鴂生憎芳讯渺,惊鸿却悔神光见:鸟鸣声让往事变得模糊,惊鸿的出现让人感到悔恨。
- 怅重来,但苔痕印屧,蜡珠萦剪:重回故地,发现只剩下苔痕,往日的美丽已不再。
- 甚昨夕星辰凄怨:感叹昨夜的星辰也显得凄凉。
- 门外香骢,陌上踏遍:描绘门外的繁华与昔日的欢愉。
- 秀靥秋眸,无恙旧时行看:美丽的面容依旧,但情感却已不同。
- 风意不应迷路迥,云罗翻界微波远:风的意境让人不再迷失,而云彩翻滚,波光远离。
- 黯凭阑,听箫声晕蟾吹散:在栏杆边静听箫声,月光仿佛随之散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凤柱”、“鸳机”比作爱情的美好,展现了情感的寄托。
- 拟人:通过“啼鴂生憎”,赋予鸟鸣以情感,表达了内心的惆怅。
- 对仗:全词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词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深切怀念,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脆弱,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凤柱:象征爱情与美好。
- 鸳机:代表团圆与和谐。
- 黛笔双蛾:描绘女子的美丽。
- 啼鴂:悲伤与惆怅的象征。
- 蜡珠:时间的流逝与美好的逝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凤柱”和“鸳机”分别象征什么?
- A. 美好爱情
- B. 友情
- C. 亲情
- D. 事业
-
“啼鴂生憎芳讯渺”中的“啼鴂”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鸟
- B. 一种花
- C. 一种乐器
- D. 一种果实
-
诗人通过什么手法表现出对往事的怀念?
- A. 比喻
- B. 拟人
- C. 对仗
- D. 所有以上
答案
- A
- A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对爱情的细腻思考。
- 温庭筠的《更漏子》:表现出对往事的追忆与感伤。
诗词对比
- 李清照与李岳瑞:两位诗人都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爱情的细腻情感,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倾向于细腻的内心独白,而李岳瑞则通过丰富的意象表现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集》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李岳瑞年谱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