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寻芳 偕俭才、湘渔游湖上竹素园》
时间: 2025-01-27 03:50: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倦寻芳
偕俭才、湘渔游湖上竹素园
黄燮清 〔清代〕
绛扉半掩,红板斜欹,深院人静。
碎玉鸣琴,暗水自流花径。
紫藤开,绯桃谢,阑珊芳事无多剩。
奈何春,问归来燕子,可能重省。
记那日来台饮渌,绣幕围香,何限风景。
树底栏干,时有步尘鬟影。
罗袂已随蝴蝶化,画廊忍得蘼芜冷。
罢登临,渐消磨,少年游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静谧的深院景象,门半掩,红色的门板斜靠,院中人迹罕至。琴声如碎玉般清脆,暗流的水在花径边静静流淌。紫藤花已经盛开,绯桃花却已凋谢,芳香的景致所剩无几。春天已过,燕子何时归来,是否能再次感受到那春日的气息?记得那一天,我们在台上饮酒作乐,绣幕围绕,香气四溢,风景无比美好。树下的栏杆旁,偶尔有步伐轻巧的女子经过。如今罗裙已随蝴蝶飞舞而去,画廊中忍不住感到蘼芜的冷清。最后,登高望远的兴致也渐渐消磨,年轻时的游玩兴致已经不再。
注释
- 绛扉:深红色的门,象征着内院的入口。
- 碎玉鸣琴:形容琴声清脆悦耳。
- 紫藤、绯桃:两种花,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短暂。
- 阑珊芳事:形容美好的事情已经所剩无几。
- 问归来燕子:象征春天的归来与生命的轮回。
- 罗袂:轻薄的衣裙,象征女子的柔美。
- 蘼芜:指野草,象征冷清与衰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燮清(1740-1796),字怀仁,号南洲,江苏人。清代著名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意象闻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态,具有浓厚的抒情特征。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兴盛并存的时期。诗人以游湖的经历为背景,融入了对春天、青春与情感流逝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倦寻芳》是一首充满抒情的诗,展现了诗人在静谧的院落中对春日的回忆与感慨。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呈现了一个美丽却又略显萧索的春日场景。诗中的“绛扉半掩”引领读者进入一个静谧而神秘的空间,似乎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随着“碎玉鸣琴”的琴声,诗人又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音乐与诗意的境界,仿佛可以听到那悠扬的琴声在院中回荡。
接下来的“紫藤开,绯桃谢”,则是春天短暂美丽的象征,蕴含了对时光流转的无奈与感叹。通过“奈何春,问归来燕子”,诗人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对青春逝去的惋惜。燕子归来象征着春天的生机,却也让人想起了时间的流逝。
在描述“记那日来台饮渌”时,诗人回忆起与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带有一种暖色调的怀旧情绪。那种“何限风景”的美好在时光的流逝中愈显珍贵。而“罗袂已随蝴蝶化”则暗示着青春的易逝,伴随着对过往欢乐的追忆,令人在美好的回忆中体会到一丝孤独与失落。
整首诗以“罢登临,渐消磨,少年游兴”作为结尾,暗示着对青春的告别与对未来的迷茫,情感深邃而富有层次,令人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绛扉半掩:暗示空间的封闭与隐秘,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 红板斜欹:描绘了门的倾斜,增添了空间的生动感。
- 深院人静:院落中无人,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碎玉鸣琴,暗水自流花径:琴声与流水的结合,展现了自然与音乐的和谐。
- 紫藤开,绯桃谢:花开的瞬间与凋零的对比,表现了生命的短暂。
- 奈何春,问归来燕子,可能重省:询问春天的回归,象征着对时光的思考。
- 记那日来台饮渌:回忆美好时光,带有怀旧之情。
- 树底栏干,时有步尘鬟影:描绘了偶尔经过的女子,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 罗袂已随蝴蝶化:表现青春的逝去与变化。
- 罢登临,渐消磨,少年游兴:最终的感悟,青春的消逝与遗憾。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琴声比作“碎玉”,形象生动。
- 拟人:将春天和燕子拟人化,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时间的流逝、青春的易逝以及对美好过往的怀念,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意象分析
- 绛扉:象征着内心的封闭与隐秘。
- 紫藤、绯桃:代表春天的美好与短暂,象征青春的消逝。
- 燕子:象征春天的归来与生命的轮回。
- 蝴蝶:象征着青春的流逝与变化。
- 栏杆:代表着生活的界限与回忆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绛扉半掩”中的“绛”指的是哪种颜色? A. 红色
B. 紫色
C. 蓝色 -
诗中提到的“紫藤开”与“绯桃谢”分别象征什么?
A. 美好与失落
B. 春天与秋天
C. 喜悦与悲伤 -
最后一句“少年游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青春的怀念与消逝的感慨
C. 对过去的无奈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与黄燮清的春日诗作:李白的诗常充满豪情壮志,而黄燮清的作品则更显细腻与感伤,体现出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风格。
参考资料
- 黄燮清诗词集
- 《清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