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吐绶鸡
作者: 王安石
樊笼寄食老低摧,
组丽深藏肯自媒。
天日清明聊一吐,
儿童初见互惊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吐绶鸡的生活和形态。诗中提到,吐绶鸡在樊笼中寄生,年老体衰,难以生存。它的羽毛美丽,却深藏不露,而它的鸣叫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才会被听到。小孩子第一次见到这种鸟,常常会互相惊讶和猜测。
注释:
- 樊笼:古代的鸟笼,意指受限制的空间。
- 寄食:依赖于他人提供食物。
- 低摧:形容年老体弱,无法振作。
- 组丽:指美丽的羽毛。
- 肯自媒:自我传播,指鸟儿的叫声。
- 天日清明:阳光明媚的日子。
- 互惊猜:互相惊讶和猜测,形容小朋友们的好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安石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的描写。
创作背景:
《吐绶鸡》创作于王安石晚年,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身心疲惫,开始转向自然和生活的细节,表达对生命的观察与思考。此诗可能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也是对自然和生命的赞美。
诗歌鉴赏:
《吐绶鸡》是一首描绘自然与生活的诗篇,王安石通过对吐绶鸡的细致描写,表达了生命的脆弱和美丽。诗的前两句写吐绶鸡在樊笼中的状态,隐喻着被束缚的生活,老去的无奈。后两句则描绘了阳光明媚之日,吐绶鸡终于发声的场景,显示出在特定环境下生命的绽放与活力。儿童初见的惊讶情绪,传达了对新事物的好奇与探索。整首诗在简单的描绘中蕴含了深刻的哲思,既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樊笼寄食老低摧:吐绶鸡被关在鸟笼中,依赖他人提供食物,年老体弱,无法自理。
- 组丽深藏肯自媒:它的羽毛是如此美丽,却深藏在笼中,不愿意自我传播。
- 天日清明聊一吐:在阳光明媚的时候,它才发出声音。
- 儿童初见互惊猜:小孩子们第一次见到这种鸟,彼此惊讶,充满了好奇。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吐绶鸡的状态比作被囚禁的生命,表现其脆弱。
- 拟人:通过儿童的惊讶表现了自然界的生灵亦有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前后两句构成了对仗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吐绶鸡的描绘,反映了生命在束缚中的脆弱与美丽,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动表现,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由的渴望。
意象分析:
- 吐绶鸡:象征着美丽与脆弱,代表了生活中被束缚的存在。
- 樊笼:象征束缚和限制,暗示社会对个体的压迫。
- 儿童:象征纯真与好奇,代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吐绶鸡》是谁的作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王安石
- D) 白居易
-
诗中的“樊笼”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鸟类
- B) 囚禁的地方
- C) 美丽的景象
- D) 自由的象征
-
“儿童初见互惊猜”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疲惫
- B) 惊讶与好奇
- C) 悲伤
- D) 无聊
答案:
- C) 王安石
- B) 囚禁的地方
- B) 惊讶与好奇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描写自然和人情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 杜甫的《春望》: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诗篇。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吐绶鸡》与李白的《静夜思》对比:前者关注自然和生命的细节,后者则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二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但均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王安石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代表作。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对古代诗歌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