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通》

时间: 2025-01-26 00:50:34

先生秦博士,秦礼颇能熟。

量主欲有为,两生皆不欲。

草具一王仪,群豪果知肃。

黄金既遍赐,短衣衣已续。

儒术自此凋,何为反初服。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叔孙通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先生秦博士,秦礼颇能熟。
量主欲有为,两生皆不欲。
草具一王仪,群豪果知肃。
黄金既遍赐,短衣衣已续。
儒术自此凋,何为反初服。

白话文翻译:

这位先生是秦国的博士,对秦国的礼仪非常熟悉。
统治者想要有所作为,但两代人都不愿意。
草拟一套王者的仪式,结果群豪都觉得肃然起敬。
黄金已经普遍赐予,短衣服也得到了补续。
儒家学术从此衰退,为什么反而要恢复最初的服饰呢?

注释:

  • 秦博士:指精通秦国礼仪的学者。
  • 量主:指统治者。
  • 草具:草拟、制定。
  • 王仪:指王者的礼仪。
  • 群豪:指众多豪杰、士人。
  • 黄金既遍赐:黄金已经普遍分发。
  • 短衣衣已续:短衣得到了缝补,这里可能暗指不再注重衣着的华丽。
  • 儒术自此凋:儒家的学术从此衰落。
  • 反初服:恢复最初的服饰,可能指恢复古老的礼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熙宁变法”的主要推动者,主张通过改革来增强国家力量,致力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其诗文风格清新典雅,寓意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王安石推动变法之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传统礼仪和儒家学术的思考。在改革与传统的冲突中,王安石表达了对儒家衰退的忧虑,以及对统治者与士人关系的深刻观察。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叔孙通》通过对秦博士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礼仪与权力的复杂关系。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简练的笔触,揭示了统治者对有作为的渴望,但却又面临着传统与变革的双重困境。诗中提到“黄金既遍赐”,可以看作对当时社会物质追求的讽刺,而“儒术自此凋”则暗示了在权力游戏中,传统的儒家思想逐渐被边缘化。整首诗在形式上表现出一种清朗的节奏感,传达出一种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先生秦博士,秦礼颇能熟。”:开篇点明秦国博士的身份,强调他对秦国礼仪的熟悉程度。
    • “量主欲有为,两生皆不欲。”:统治者有作为的愿望被两代人抑制,暗示了变革的困难。
    • “草具一王仪,群豪果知肃。”:王者的仪式草拟出来,众多豪杰对其表现出敬畏。
    • “黄金既遍赐,短衣衣已续。”:物质的丰盈并未带来文化的繁荣,反而让服饰变得廉价。
    • “儒术自此凋,何为反初服。”:儒家学术的衰退引发对传统复兴的疑问。
  • 修辞手法

    • 使用对比,如“黄金既遍赐”与“儒术自此凋”,强化了物质与精神的矛盾。
    • 通过具体的意象(如“短衣”)反衬出文化的衰退。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传统儒家文化衰落的忧虑,以及对物质与精神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王安石通过对秦博士的描写,质疑在改革中是否应该放弃传统文化,强调了对历史的思考与传承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秦博士:象征着知识与传统的守护者。
  • 黄金:代表物质财富与权力。
  • 短衣:象征着简朴与传统的逐渐被遗忘。
  • 王仪:代表着权力与礼仪的结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叔孙通》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安石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黄金既遍赐”反映了什么?

    • A. 物质的丰盈
    • B. 文化的繁荣
    • C. 人民的幸福
    • D. 统治者的无能
  3. 诗中“儒术自此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儒家文化的怀念
    • B. 对传统文化的推崇
    • C. 对物质生活的满足
    • D. 对未来的乐观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同样探讨了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情感。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强调对传统与和谐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叔孙通》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反映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但王安石更侧重于对儒家文化的忧虑,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衰败的忧伤。

参考资料:

  1. 《王安石集》
  2. 《宋代文学史》
  3.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