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

时间: 2025-04-28 20:12:27

西楼杨柳未胜烟。

寒峭落梅天。

东风渡头波晚,一棹木兰船。

花态度,酒因缘。

足春怜。

屏开山翠,雨怯云娇,尽付愁边。

意思解释

诉衷情

作者: 高观国 〔宋代〕

原文展示:

西楼杨柳未胜烟。寒峭落梅天。东风渡头波晚,一棹木兰船。花态度,酒因缘。足春怜。屏开山翠,雨怯云娇,尽付愁边。

白话文翻译:

在西楼的杨柳还没有被烟雾笼罩,寒冷的天气让梅花凋落。东风吹拂着渡口,晚波轻轻荡漾,一只木兰船在水面上滑行。花儿的姿态,酒的缘分,令人心怀怜惜。屏风后山色苍翠,雨水让云朵显得娇嫩,这一切都倾诉着我的愁苦。

注释:

  • 杨柳:指的是柳树,通常象征着春天和柔情。
  • 寒峭:寒冷而显得凛冽,形容天气的寒冷。
  • 落梅:梅花在寒冷中凋落,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思念的情感。
  • 东风:春天的东风,象征着温暖和生机。
  • 木兰船:一种船只,常与江南水乡的生活相关。
  • 花态度:花的姿态和状态,暗示花的美丽和生命的短暂。
  • 足春怜:对春天的怜惜与感慨。
  • 屏开山翠:屏风后面是青翠的山峦,寓意着美好的自然景色。
  • 雨怯云娇:雨水让云显得娇嫩,表现出细腻的情感。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杨柳”和“梅花”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用以表达离愁别绪。杨柳依依,象征着依恋与离别;梅花则在严寒中凋谢,象征着坚韧与不屈。东风的意象则常常与春天的到来相关,带来了生机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观国是宋代著名的词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词风细腻婉约,常常表达个人的情感和自然的美。他的作品多描绘江南水乡的风光,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

《诉衷情》创作于宋代,这一时期社会动荡,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反映了个人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诗中融入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柔情和愁苦。

诗歌鉴赏:

整首《诉衷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春日的景象,同时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开篇以“西楼杨柳未胜烟”引入,给读者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感觉。杨柳的柔美与“寒峭落梅天”的冷峻形成对比,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接下来的描写中,东风、波晚、木兰船等意象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孤寂的氛围。

“花态度,酒因缘”一句,将自然与人事结合,表达了对美好瞬间的珍惜与感怀。屏风后面的山色和雨中的娇云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

整首诗不仅有自然景物的描绘,还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爱情的渴望,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西楼杨柳未胜烟:西楼的杨柳在烟雾中显得朦胧,暗示离别的惆怅。
  2. 寒峭落梅天:寒冷的季节梅花凋落,反映出时光的无情。
  3. 东风渡头波晚:东风吹拂,晚波轻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4. 一棹木兰船:一只木兰船轻轻划过水面,象征着旅途中孤独的心情。
  5. 花态度,酒因缘:花的姿态与酒的缘分交织,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眷恋。
  6. 足春怜:对春天的怜惜,体现出对生命的热爱与感慨。
  7. 屏开山翠:屏风后面是青翠的山景,暗示自然的美好。
  8. 雨怯云娇,尽付愁边:细雨中的娇云,倾诉着诗人心中的愁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杨柳、梅花比作离愁别绪的象征。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如“雨怯云娇”。
  • 对仗:如“花态度,酒因缘”,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诗人在对自然的细腻刻画中,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展现了对爱情的眷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杨柳:象征柔情与离别。
  • 梅花:象征坚韧与冷酷的现实。
  • 东风:象征春天的希望与生机。
  • 木兰船:象征旅途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西楼杨柳”象征什么?

    • A. 春天的生机
    • B. 离愁别绪
    • C. 冷酷的现实
  2. “寒峭落梅天”中的“寒峭”指的是:

    • A. 温暖
    • B. 寒冷而凛冽
    • C. 安静
  3. 诗中的“东风”象征着:

    • A. 冬天
    • B. 春天的希望
    • C. 秋天的落叶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诗词对比:

对比李清照的《如梦令》与高观国的《诉衷情》,两者都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离愁的感慨,但李清照更侧重于女性的细腻情感,而高观国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反映个人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高观国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