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闻邻女吹笛)》
时间: 2025-04-28 14:49: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入松(闻邻女吹笛)
粉娇曾隔翠帘看。
横玉声寒。
夜深不管柔荑冷,
樱朱度香喷云鬟。
霜月摇摇吹落,
梅花簌簌惊残。
萧郎且放凤箫闲。
何处骖鸾。
静听三弄霓裳罢,
魂飞断愁里关山。
三十六宫天近,
念奴却在人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子在夜深人静时,隔着翠绿的帘子欣赏邻家姑娘吹笛的情景。笛声如寒玉般清冷,夜深了也无暇顾及手中的柔荑。樱花的香气从云鬟中飘散出来。霜月摇曳着吹落梅花,梅花在风中悄然惊动。心中想着那位萧郎,不如放下手中的凤箫,随意地享受这一刻的宁静。想知道他在哪里乘坐骖鸾(神话中天子的车马)。静静地听着那三声霓裳曲,心灵却在愁苦的关山间飘荡。三十六宫的天近在咫尺,而念奴却只能在人世间孤独地徘徊。
注释:
- 粉娇:指年轻美丽的女子。
- 翠帘:绿色的帘子,象征隔阂。
- 横玉声寒:笛声清冷如玉。
- 柔荑:嫩手,指女子的手。
- 樱朱:樱花的红色,可能指发饰或香气。
- 云鬟:云朵般的发髻。
- 霜月:指寒冷的月光。
- 萧郎:吹萧的男子。
- 骖鸾:这里指乘坐华丽的车马。
- 三弄霓裳:形容笛声的悠扬动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观国,宋代词人,虽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词作在当时颇有影响,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代,正值士人的生活与情感交织,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好爱情与人生的向往。
诗歌鉴赏:
《风入松(闻邻女吹笛)》是一首极具音乐感的词作,整首词不仅在意境上清新脱俗,而且在情感表达上亦显得细腻深刻。开篇以“粉娇曾隔翠帘看”,将女子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表现得恰到好处。接下来的“横玉声寒”则通过对笛声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冷、孤独的氛围。这种氛围与诗中女子的柔情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其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无奈。
词中对夜深时分的描绘不仅仅是时间的刻画,更是情感的升华。夜深人静,笛声悠扬,令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随着“霜月摇摇吹落”的描写,诗人进一步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使得整首词显得更加生动。
最后几句“静听三弄霓裳罢,魂飞断愁里关山”,表达了对远方人的思念与愁苦,构建了一种既浪漫又悲伤的情感基调。诗人在这里既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充分体现了宋代词人的情感深度与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粉娇曾隔翠帘看。”:描绘女子隔着帘子看向外面,暗示她的期待与渴望。
- “横玉声寒。”:用比喻手法形容笛声的清冷。
- “夜深不管柔荑冷,”:夜晚已深,但女子却不在意手的寒冷,表现出她的专注。
- “樱朱度香喷云鬟。”:樱花的香气飘散,暗示女子的妆容与气息。
- “霜月摇摇吹落,”:描绘月光冷清,树叶随风飘落的情景。
- “梅花簌簌惊残。”:梅花因风而落,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在流逝。
- “萧郎且放凤箫闲。”:劝萧郎放下忙碌,享受当下的宁静。
- “何处骖鸾。”:遥问那位伴侣的去处,流露出思念之情。
- “静听三弄霓裳罢,”:细心聆听乐曲,强调音乐的美好。
- “魂飞断愁里关山。”:内心愁苦,仿佛飞向遥远的关山。
- “三十六宫天近,”:暗指宫廷生活的奢华与遥远。
- “念奴却在人间。”:念奴的思念,表现出对爱情的向往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横玉声寒”将笛声与寒玉相提并论,增强了音色的清冷感。
- 拟人:如“霜月摇摇吹落”,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动作,增加了画面的动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思念,同时也流露出对孤独与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在社会背景下的情感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粉娇:象征青春与美丽。
- 翠帘:代表隔阂与憧憬。
- 霜月:暗示寒冷与孤寂。
- 梅花:象征美好的事物与伤感的经历。
- 萧郎:代表思念之人,象征爱情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粉娇”指的是: A. 一种花
B. 年轻女子
C. 一种乐器 -
诗中“横玉声寒”主要是指: A. 乐器的声音
B. 温暖的气氛
C. 节日的喜庆 -
诗的主题是: A. 反映战争
B. 表达孤独与思念
C. 描绘自然景观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贺铸的《天净沙·秋思》
诗词对比:
- 比较高观国与李清照的词作,两者均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但高观国更侧重于夜景与笛声的描绘,而李清照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深邃与细腻。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