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
时间: 2025-04-28 20:50: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太常引
作者: 高观国 〔宋代〕
玉肌轻衬碧霞衣。
似争驾翠鸾飞。
羞问武陵溪,
笑女伴东风醉时。
不飘红雨,不贪青子,
冷澹却相宜。
春晚涌金池,
问一片将愁寄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美丽的女子,轻盈的身姿映衬着碧绿的衣裳,仿佛在争先恐后地乘着翠色的鸾鸟飞翔。她羞于询问武陵溪的美景,笑着与东风共醉。在她的周围,没有纷纷扬扬的花瓣雨,也不贪恋那些青涩的果实,冷静的气质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春天的晚期,金色的池水涌动,她不禁问道,这一片愁绪又该寄托给谁呢?
注释:
- 玉肌:指肌肤如玉,形容女子的美丽。
- 碧霞衣:碧色的霞衣,指华丽的服饰。
- 翠鸾:传说中的仙鸟,象征高雅与轻盈。
- 武陵溪:指传说中桃花源的溪水,寓意桃花源的美丽与宁静。
- 东风:春风,象征温暖与希望。
- 红雨:指花瓣雨,春天花开时落下的花瓣。
- 青子:指青涩的果实,象征青春与未成熟的爱情。
- 金池:指春天池水泛起金色的波光。
典故解析:
“武陵溪”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的美好场景。诗人引用此典故,意在表达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观国,字景持,号白云,宋代词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婉约见长,擅长描写女性之美与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通过对美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美好情感的向往。
诗歌鉴赏:
《太常引》展现了高观国对女性之美和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开头“玉肌轻衬碧霞衣”便设定了一个美丽的画面,女主角的轻盈与华丽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紧接着,诗人用“似争驾翠鸾飞”来比喻她如同仙女般自在飞翔,表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洒脱。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女子的冷静与优雅,“不飘红雨,不贪青子”,她不追求那种热烈的爱情或是显性的欢愉,而是以一种自得其乐的态度面对生活,展现出一种成熟的内涵与智慧。
最后一联“春晚涌金池,问一片将愁寄谁”则是情感的升华,春天已近尾声,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让人感到伤感,不禁思考愁绪的归宿,给整个作品增添了一层哲理的厚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肌轻衬碧霞衣:描绘女子的肌肤如玉,身着碧色霞衣,展现出她的美丽。
- 似争驾翠鸾飞:形容她如同争先恐后乘着仙鸟飞舞,表现出她的灵动。
- 羞问武陵溪:她羞于询问关于桃花源的事,流露出她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笑女伴东风醉时:与春风共醉,体现了她的洒脱与从容。
- 不飘红雨,不贪青子:她不追求浮华的事物,体现出她的冷静与优雅。
- 冷澹却相宜:冷静的态度反而与环境相得益彰,显得格外和谐。
- 春晚涌金池:春天已近尾声,金色波光涌动,暗示着季节的流逝。
- 问一片将愁寄谁:沉思愁绪的寄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似争驾翠鸾飞”,将女子的轻盈与仙鸟相提并论,增添了诗的意境。
- 对仗:整首词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词通过描绘美女的形象与内心的感受,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生命无常的沉思,表现出一种既美丽又深邃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肌:象征纯洁与美丽。
- 碧霞衣:代表着高贵与优雅。
- 东风:象征春天的到来与希望。
- 金池:暗示着生命的短暂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武陵溪”代表什么? A. 传说中的桃花源
B. 现实中的溪流
C. 一种情感
D. 诗人的故乡 -
诗中“冷澹却相宜”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热烈
B. 悲伤
C. 平静与和谐
D. 焦虑
答案: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可以将这首词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两者都描绘了女性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美,但高观国更侧重于对环境的描写与思考,而李清照则更加强调情感上的细腻与变化。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高观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