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太守元授挽词二首
作者:杨万里
我忝通家子,公如父行亲。
一书虽不欠,半面遂无因。
旅榇千江远,铭旌两竹新。
庆门宁有此,造物岂其仁。
白话文翻译:
我有幸是您家里的子弟,您却像父亲一样对我亲近。
虽说一封信没有欠缺,然而见面却没有缘分。
在这千里之外的旅途上,您的牌匾和新竹铭刻着我的思念。
庆门之内怎会有这样的事情,造物主真的如此仁慈吗?
注释:
- 忝:羞愧、惭愧。
- 通家子:指亲戚朋友的子女,泛指熟悉的人。
- 公如父行亲:意为您对我如同父亲一般亲近。
- 一书虽不欠:一封信虽然没有欠缺。
- 旅榇:旅途中的行李。
- 千江远:形容路途遥远。
- 铭旌:铭刻的旗帜,表示对逝者的追忆。
- 造物岂其仁:造物主怎么会如此仁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6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和咏物诗。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常以细腻的观察和感悟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黄太守去世之后,表达了对其的追悼与怀念。黄太守是一位在地方上具有威望的人物,诗人以通家子弟的身份,回忆与其的亲密关系,寄托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挽词以简练的语言、深切的情感,表现了诗人与黄太守之间深厚的情谊。开头两句通过“忝通家子”和“公如父行亲”展现了诗人与黄太守的亲密关系,既表达了对逝者的敬重,也流露出一丝惭愧之情。紧接着,诗人强调虽然没有欠缺一封信,但却没有见面之缘分,暗示着人生无常,人与人之间的相聚与离别常常是无法预料的。
接下来的两句“旅榇千江远,铭旌两竹新”,则描绘了诗人身处旅途的孤独和对逝者的思念。这里的“千江远”不仅表现了物理上的距离,也象征了心灵的遥远。此外,黄太守的“铭旌”在这里成为了怀念的象征,显示出诗人对故人的崇敬与怀念。
最后一句“庆门宁有此,造物岂其仁”,在感叹造物主的仁慈的同时,似乎也流露出一种对命运的无奈。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亲人的怀念,又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杨万里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忝通家子,公如父行亲:诗人自谦地提到自己是通家之子,表现出对黄太守的尊敬和亲近。
- 一书虽不欠,半面遂无因:强调两人之间的情谊,虽然没有欠缺的信件,却没有见面的缘分,感叹人生的无常。
- 旅榇千江远,铭旌两竹新:在旅途中的思念,表达出对逝者的追忆,尤其是铭刻在新竹上的情感寄托。
- 庆门宁有此,造物岂其仁:对造物主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安排的哲思。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旅榇千江远,铭旌两竹新”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用“铭旌”来比喻对逝者的怀念,形象生动。
- 反问:最后一句以反问形式表达对命运的无奈和哲思。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逝者的怀念与追悼,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无常人生的感慨。通过对亲密关系的回忆和对命运的思考,诗人传达出一种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通家子:象征亲密关系和家庭纽带。
- 旅榇:象征人生的旅途与孤独。
- 铭旌:象征对逝者的追忆与情感的寄托。
- 千江:象征遥远的距离和心灵的隔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对黄太守的关系是如何描述的?
- A. 生疏的朋友
- B. 亲如父子的关系
- C. 仅仅是同事
-
诗中提到的“旅榇千江远”意指?
- A. 诗人远离故乡
- B. 诗人旅途遥远
- C. 诗人对自然的描写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愤怒
- B. 无奈和感慨
- C. 喜悦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夜泊牛津对月》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表达对家国的忧虑和个人的感慨,但侧重于国家和历史的沉重。
- 《夜泊牛津对月》:更偏重于个体的思考与孤独,情感更为内敛。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选读》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