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巳酉二月二日皇帝登宝位镃获厕廷绅辄成驩喜口号十首 其九》

时间: 2025-01-22 16:28:16

黎庶曾何帝力知,七旬三入乂宁时。

春寒谁怕妨花柳,一日东风万国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淳熙巳酉二月二日皇帝登宝位镃获厕廷绅辄成驩喜口号十首 其九
作者: 张镃
黎庶曾何帝力知,七旬三入乂宁时。
春寒谁怕妨花柳,一日东风万国吹。

白话文翻译:

黎民百姓曾几何时能够感受到皇帝的恩惠与权力呢?在这七十年间,三次经历了太平盛世。春寒之际,谁又会害怕花柳的凋零?只要东风吹来,便能唤醒万国的生机。

注释:

  • 黎庶:指广大人民,百姓。
  • 乂宁:意为“安定、太平”的状态。
  • 春寒:春天的寒冷天气。
  • 花柳:指春天的花和柳树,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东风:象征着春天的来临,代表生机与希望。

典故解析:

“七旬三入乂宁时”可以理解为历史上经历的太平盛世,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回顾与感慨。古代中国有“东风解冻”的说法,常用来形容春天的到来给万物带来的复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镃,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时代特征,多以对国家、人民的关怀为主题,风格朴实而具有深度。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淳熙年间,正值宋朝中期,国家相对安定,诗人借此表达对皇帝即位的祝贺,寄托了对国家繁荣、人民安康的美好愿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首句“黎庶曾何帝力知”引入了百姓与皇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动人的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接下来的“七旬三入乂宁时”则回顾了历史的沧桑,展现了作者对太平盛世的珍视与怀念。最后两句“春寒谁怕妨花柳,一日东风万国吹”把春天的到来与国家的繁荣紧密结合,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复苏与万国欣欣向荣的景象。通过春寒与东风的对比,作者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黎庶曾何帝力知”:质疑百姓能否真正感受到皇帝的恩惠。
    • “七旬三入乂宁时”:回顾历史上安定的时光。
    • “春寒谁怕妨花柳”:春天的寒冷并不妨碍美好的花柳。
    • “一日东风万国吹”:东风的吹拂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国家的繁荣。
  • 修辞手法

    • 对比:对比春寒与东风,展现不同的情感。
    • 拟人:春寒与花柳之间的关系,赋予自然以情感。
  • 主题思想:诗歌传达了对太平盛世的珍惜与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体现了诗人对人民幸福的关切。

意象分析:

  • 黎庶:象征百姓,代表国家的基石。
  • 春寒:象征着困境与挑战。
  • 花柳: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 东风:象征希望与新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黎庶”指的是: A. 皇帝
    B. 百姓
    C. 贵族
    答案:B

  2. “七旬三入乂宁时”意指: A. 过去的动乱
    B. 过去的太平
    C. 未来的希望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 A. 暴风
    B. 春天的复苏
    C. 夏天的炎热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张镃的诗与杜甫的《春望》进行比较,虽然两者都表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但张镃的诗更偏向于积极乐观,而杜甫则展现了更多的忧国忧民之情。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文网》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