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陈文恭公元孙哲臣以解元掇会状因寄 其二》

时间: 2025-01-26 00:50:44

胪宣大宋已更名,世美家声叶凤鸣。

刚道珠岩浮柱合,又传石刻满城惊。

七千里外荒真破,三百年前谶早成。

圣代得人方共庆,肯教温饱负平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喜陈文恭公元孙哲臣以解元掇会状因寄 其二

胪宣大宋已更名,世美家声叶凤鸣。
刚道珠岩浮柱合,又传石刻满城惊。
七千里外荒真破,三百年前谶早成。
圣代得人方共庆,肯教温饱负平生。


白话文翻译:

将大宋的名字重新宣告,世间的美好和家声如同凤凰鸣叫。
刚说到珠岩的浮柱已经合拢,城中又传来石刻的惊人消息。
七千里外的荒地已经破碎,三百年前的预言早已实现。
在这个圣明的时代,大家一起庆祝,谁愿意让温饱成为负担呢?


注释:

  • 胪宣:宣告,宣布。
  • 大宋:指宋朝,后文提到的“更名”可能暗指对国家的重新认同或政治变革。
  • 凤鸣:比喻美好的声誉或家声。
  • 珠岩:指岩石,可能象征着坚固、恒久的事物。
  • 石刻: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图案,寓意深刻的历史或文化传承。
  • 七千里外:远方的荒地,象征着遥远的地方。
  • :预言,古代文人常用来预示未来。
  • 圣代得人:指明君能得贤人,形成盛世。
  • 温饱:指生活的基本需求,温暖和饱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宗瀚,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诗歌多关注社会现实和历史,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清代,正值国家政治变革时期,诗人借助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对国家兴盛的期望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深沉关怀。首联“胪宣大宋已更名”,开篇即引入历史的变迁,唤起读者对大宋辉煌时期的回忆与期盼。而“世美家声叶凤鸣”则传达出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暗示着贤人的出现将使社会更加美好。

中间两句,通过“珠岩浮柱合”和“石刻满城惊”两个意象,展现了国家文化的丰厚与历史的积淀。这里的“珠岩”和“石刻”不仅是物质的象征,更是精神文化的象征,强调了历史的传承对当下的重要性。

最后两句,“七千里外荒真破,三百年前谶早成”,则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与担忧。诗人希望在这个“圣代”里,能够实现温饱的幸福生活,反映了他对民生的关心。

整首诗情感深厚,语言简练,结构严谨,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胪宣大宋已更名:宣告大宋已重新命名,暗示历史的变迁和新的开始。
  2. 世美家声叶凤鸣:美好的家庭声誉如同凤凰的鸣叫,象征着繁荣与希望。
  3. 刚道珠岩浮柱合:刚提到的珠岩与浮柱象征着坚固的信仰与价值观已经合拢。
  4. 又传石刻满城惊:城市中传来的石刻,意味着历史的回响和文化的震撼。
  5. 七千里外荒真破:遥远的荒地已经被破坏,暗示着历史的伤痛与社会的困境。
  6. 三百年前谶早成:三百年前的预言已经实现,历史的轮回与命运的交汇。
  7. 圣代得人方共庆:在这个盛世中,贤人得以出现,大家共同庆祝。
  8. 肯教温饱负平生:愿意让温饱成为生活负担,反映了对物质生活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凤鸣”比喻美好声誉。
  • 对仗:如“珠岩浮柱合”和“石刻满城惊”,字句对称,增强韵律感。
  • 夸张:如“七千里外荒真破”,强调遥远的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历史变迁、国家兴衰、个人命运展开,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对民生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凤鸣:象征着美好的声誉和繁荣的未来。
  2. 珠岩:代表着坚固的信仰和文化传承。
  3. 石刻:历史的印记和文化的象征。
  4. :象征着历史的伤痛和社会的问题。
  5. :预言的象征,暗示着命运与历史的交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大宋”指的是哪个朝代?

    • A. 唐朝
    • B. 宋朝
    • C. 明朝
    • D. 清朝
  2. 填空题:诗中“世美家声叶__”的下一句是?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温饱”是指生活的基本需求。 (对/错)

答案

  1. B
  2. 凤鸣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与李宗瀚的《喜陈文恭公元孙哲臣以解元掇会状因寄其二》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前者更多表现个人豪情,而后者则聚焦于国家与民生的命运。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李宗瀚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