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赠歌妓沈春魁》

时间: 2025-01-27 03:23:11

雨僝风僽春未透。

卯酒微醒,频把花枝嗅。

倦倚装台垂素手。

柳条妒杀腰肢瘦。

一曲娇歌人静后。

圆转清和,莺啭花时候。

袅袅香风传翠袖。

彩云惊堕仙裙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僝风僽春未透。卯酒微醒,频把花枝嗅。倦倚装台垂素手。柳条妒杀腰肢瘦。一曲娇歌人静后。圆转清和,莺啭花时候。袅袅香风传翠袖。彩云惊堕仙裙绉。

白话文翻译:

春雨淅淅沥沥,狂风呼啸,春天的气息尚未完全显露。微微喝了点酒,时不时地闻着花枝的芬芳。倦怠地靠在装台上,素手轻轻垂下。柳条妒忌她那纤细的腰肢。娇媚的歌声在静谧中回荡,温柔的旋律,黄莺在花间低吟。袅袅的香风轻拂,传递着她的翠袖。彩云在空中飘动,如同仙女的裙摆轻轻飘落。

注释:

  • 雨僝风僽:形容雨水和风势猛烈,气候不佳。
  • 卯酒:指早晨喝的酒,表示诗人微醉的状态。
  • 倦倚:形容疲倦而依靠,传达一种懒散的情绪。
  • 装台:指舞台或装饰台,歌妓表演的地方。
  • 柳条妒杀:以柳条的纤细和柔美来比拟歌妓的身姿,表达一种妒忌的情感。
  • 圆转清和:形容音乐的旋律柔和而流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鉴,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在文学上有一定的成就。其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态为主,情感细腻,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

《蝶恋花 赠歌妓沈春魁》是作家对沈春魁这位歌妓的赞美之作。沈春魁在当时的歌舞界颇有名气,作者借助这首诗表达对她的欣赏和赞美,同时流露出对春天的渴望与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蝶恋花 赠歌妓沈春魁》是一首充满春日气息的抒情诗,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歌妓的深情赞美。在诗的开头,诗人通过描绘春雨和狂风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春天尚未完全到来的氛围,表达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期待。接着,诗人描写自己微醉的状态,频频嗅闻花枝,展现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向往。

在描写歌妓时,诗人以“柳条妒杀腰肢瘦”来形容她的身姿,运用比拟的手法,将自然之美与人之美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嫉妒与赞美的复杂情感。随后,诗人通过“圆转清和,莺啭花时候”描绘出歌声的美妙和春天的生机,令人感受到一种和谐的氛围。

最后一句“彩云惊堕仙裙绉”,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歌妓的华美服饰,同时也暗示了她如同仙女般的优雅与动人。整首诗以清新、柔美的意象为主,传达了对春天、对美人的热爱,同时也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雨僝风僽春未透:描绘春天的气候,雨水和风暴的影响使得春天的气息还未完全显露出来。
  2. 卯酒微醒,频把花枝嗅:诗人略微喝了酒,感到微醉,频繁地嗅闻花香,表现出对春天的渴望。
  3. 倦倚装台垂素手:疲倦地依靠在装饰台上,轻轻垂下素手,展现出一种无所事事的慵懒。
  4. 柳条妒杀腰肢瘦:柳条的柔美和纤细令人嫉妒歌妓的身材,传递出一种嫉妒与赞美的情感。
  5. 一曲娇歌人静后:在静谧的环境中,歌妓唱出动人的歌曲,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6. 圆转清和,莺啭花时候:音乐旋律柔和,黄莺在花间低吟,描绘出春天的生机和美好。
  7. 袅袅香风传翠袖:清香的风轻拂,传递着她的翠袖,展现出优雅的姿态。
  8. 彩云惊堕仙裙绉:彩云飘动,仿佛仙女的裙摆轻轻落下,描绘出歌妓的华美与动人。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柳条妒杀”,将柳条与歌妓的纤细身姿相提并论,增强了形象的生动性。
  • 拟人:如“袅袅香风传翠袖”,赋予风以人的情感,使得自然更具生机。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多有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与对美人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展现了人情的复杂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雨: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花枝:代表美好与芬芳,引发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 柳条:象征柔美与妒忌,传递出细腻的情感。
  • 歌声:代表艺术的美与人性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气候是什么样的?
    A. 和煦的阳光
    B. 暴风雨
    C. 春雨和狂风
    D. 寒冷的冬天

  2. 诗人对歌妓的腰肢有怎样的描述?
    A. 粗壮
    B. 瘦弱而妩媚
    C. 短小
    D. 丰满

  3. 诗中提到的“卯酒”指的是什么?
    A. 午酒
    B. 晚酒
    C. 早酒
    D. 甜酒

答案: 1.C 2.B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 《如梦令》《蝶恋花》:两者均描绘了春天与女性之美,但前者更侧重于内心的感伤与思考,后者则注重外在的美与享受。

参考资料:

  • 《明清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