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衲僧之江西》

时间: 2025-01-23 08:32:30

索索复索索,无凭却有凭。

过溪遭恶雨,乞食得干菱。

只有山相伴,终无事可仍。

如逢梅岭旦,向道只宁馨。

意思解释

送衲僧之江西

作者:贯休 〔唐代〕


原文展示:

索索复索索,无凭却有凭。
过溪遭恶雨,乞食得干菱。
只有山相伴,终无事可仍。
如逢梅岭旦,向道只宁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行走于江西的情景。诗人感叹一路的风雨飘摇,虽然没有依靠,却又有些依托。过溪时遇到恶劣的天气,乞讨得来的食物仅仅是几根干菱。身边只有高山相伴,心中却无所依恋。若能在梅岭的早晨相遇,沿着道路走去,心中便会感到宁静和愉悦。

注释:

  • 索索:形容声音,或作“索索而鸣”,意为微弱的声响。
  • 无凭却有凭:没有实在的依靠,但心中却有一种信念或寄托。
  • 乞食:乞讨食物,表示生活的艰辛。
  • 干菱:干的菱角,食物稀少,显示生活困顿。
  • 梅岭:指梅岭山,象征着美好的环境,宁静的心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贯休(830年-912年),字惟简,号少室,唐代著名诗人、僧人,擅长诗歌,尤其是五律与七绝。其作品多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诗人以送别一位衲僧为题,表达了对出家人孤独生活的理解,同时也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一个出家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诗的开头“索索复索索”,通过自然界的声音引入,引起读者的兴趣。接着,诗人描述了过溪遇到恶雨的境况,表现出行路艰难,乞食无果的困境,这种生活的艰辛反映了当时出家人的境遇。

在孤独的山中,诗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无所依恋的空虚,尽管身边有山相伴,但这种陪伴却无法填补内心的空白。“如逢梅岭旦,向道只宁馨”,诗人希望在梅岭的晨曦中,能找到一丝宁静与心灵的慰藉,展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整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出家人生活的理解,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与生活哲学的深刻思考,给人以启迪。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索索复索索”:声韵的重复,表现出一种细微的环境变化,暗示着旅途的孤独。
    • “无凭却有凭”:内心的矛盾,虽无依靠,但仍有一种精神寄托。
    • “过溪遭恶雨”:描绘艰难的行程,生动形象。
    • “乞食得干菱”:生活困窘,表明诗人对现实的感慨。
    • “只有山相伴”:高山是唯一的伴侣,传达孤独感。
    • “终无事可仍”:对生活的无奈与无所依恋。
    • “如逢梅岭旦”:带有希望的意象,暗示美好生活的向往。
    • “向道只宁馨”:宁静的内心追求,渴望内心的平静。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过溪遭恶雨,乞食得干菱”,展现了诗人的语言技巧。
    • 比喻:山与心境的比喻,山象征孤独,内心的宁静则象征对生活的理想追求。
  •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孤独和内心追求的主题,表现了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出家人艰辛生活的同情。

意象分析:

  • :象征孤独与坚韧,代表出家人内心的寄托。
  • 梅岭:象征美好与宁静,代表希望与理想的生活状态。
  • 干菱:象征生活的艰辛,反映出诗人的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干菱”指的是什么?

    • A. 新鲜的水果
    • B. 干的菱角
    • C. 粽子
    • D. 面包
  2. 诗中“如逢梅岭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未来的迷茫
    • B. 对宁静与美好的向往
    • C. 对过去的怀念
    • D. 对现实的无奈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不同诗人在相似题材上的不同情感表达。贯休的诗更为内心化,强调出家人的孤独与对宁静生活的渴望,而杜甫更注重社会现实和个人困境的描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贯休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