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赤松舒道士下世》
时间: 2025-01-23 08:31: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赤松舒道士下世》 —— 贯休 〔唐代〕
白话文翻译:
天地变化,贤人失落,满目疮痍,令人难以忍受。听闻消息后心中苦涩,千种烦恼难以消除。阴德难以施展,隐居深山才显得安宁。玄关评判兔角,玉器雕刻鸡冠。骄傲的人难以接近,融洽的友谊似乎无穷无尽。期待着新雨滋润,急于追逐那逝去的波澜。蜕去外壳埋藏金矿,飞翔的精灵驾着华丽的鸾鸟。倾倒千仞的高墙,枯萎只剩一株兰花。虽然仙庙的诗歌延续,苔藓覆盖的墙壁也必定要修缮。烟霞成片,显得更加黯淡,松树和桂花依旧盛行。影子依偎溪流,门扉间的月光透寒。寂寥地留下药犬,缥缈地想念琼竿。昔日相寻的遥远,留连的欢愉已渐消散。论诗时,花瓣作席,炙菌做盘。彭伉与我心灵相通,承祯的趣味相仿。琴声轻弹溪水的月影,棋局错落于残云之上。瞬间成了千古,飘零中见不同的结局。荆囊春浩浩,吴越浪漫漫。已然红霞子,空留白石坛。无弦的琴声也须绝,回首时长叹一声。
注释:
- 贤人:指有才德的人。
- 疮痍:伤痕,形容社会动荡。
- 阴骘:指隐秘的德行。
- 玄关:道教中指重要的门槛,象征着修道的关键。
- 彭伉:指彭蠡的神话人物,寓意高洁的友谊。
- 承祯:指承载幸福的意思。
- 荆囊:指盛装春天的容器,象征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830年-912年),唐代诗人,曾任官职,后隐居于山林,以道教思想和佛教元素为创作背景,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以抒情见长。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道士赤松舒入世的背景下,反映了社会动荡、贤者失落的时代感,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闻赤松舒道士下世》是一首表现对社会动荡与个人理想的诗篇。贯休通过对贤人赤松舒的下世的感慨,抒发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全诗充满了对人世间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失落的惋惜,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诗中多处意象,如“蜕壳埋金隧”、“琴弹溪月侧”等,蕴含着深厚的哲理与人生智慧。贯休在此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更表达了对人性、道德的深刻思考,显示了其哲学深度与情感的丰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地变贤人丧:天地变迁,贤人失落,暗示社会动荡和人才流失。
- 疮痍不可观:形容社会满目疮痍,令人悲痛。
- 千种破除难:心中有千般烦恼,难以消解。
- 阴骘那虚掷:隐秘的德行无法施展。
(后续句子依次解析,逐渐深入)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琴弹溪月侧”,将音乐与自然结合,表现情景交融。
- 对仗:如“冀迎新渥泽,遽逐逝波澜”,形成音律美感。
- 拟人:如“影拄溪流咽”,使景物生动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贤人失落的感慨,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与个人理想的冲突,最终表达了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贤人:象征智慧与道德。
- 疮痍:代表社会的伤痕。
- 烟霞:象征朦胧的美。
- 兰花:象征纯洁与高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贤人是指谁?
- A. 赤松舒
- B. 贯休
- C. 王维
- D. 李白
-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 A. 夸张
- B. 比喻
- C. 对比
- D. 拟人
-
诗的主题主要在于?
- A. 自然的美
- B. 社会的动荡
- C. 个人的追求与无奈
- D. 友谊的珍贵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望》与《闻赤松舒道士下世》:都反映了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但前者更多聚焦于国家的忧虑,后者则偏重个人的理想与无奈。
参考资料:
- 相关古诗词集
- 贯休生平研究文献
- 唐代诗歌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