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郑使君》
时间: 2025-01-11 10:05:04
三衢蜂虿陷城池,八咏龙韬整武貔。
才谕危亡书半幅,
便思父母泪双垂。
戈收甲束投仁境,汗浃魂飘拜虎旗。
死地再生知德重,精兵连譀觉山移。
人和美叶祯祥出,
阵善深为典教推。
仗信输诚方始是,执俘折馘欲何为。
清威严令无纤壒,长路深山不拾遗。
七邑恩波歌浩渺,
一方云物自鲜奇。
天文仰视同诸掌,剑术无前更数谁。
战马闲眠汀草远,秋鼙干揭岳霞隳。
义为土地精灵伏,
仁作金汤铁石卑。
龚遂刘宽同煦妪,张飞关羽太驱驰。
笙歌席上偏怜客,刀剑林中亦念诗。
縠渚美为长饮水,
金山高作受降碑。
时犹草草秋方尽,陈是堂堂孰敢窥。
宠渥岂唯分节钺,勋庸须勒上钟彝。
神资天赞谁堪比,
名遂功成自不知。
卷箔倚阑云欲雪,拥垆倾榼酒如饴。
扶尧社稷常忧老,到郭汾阳亦未迟。
释子沾恩无以报,
只将葑菲贺阶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贺郑使君
——贯休
三衢蜂虿陷城池,
八咏龙韬整武貔。
才谕危亡书半幅,
便思父母泪双垂。
戈收甲束投仁境,
汗浃魂飘拜虎旗。
死地再生知德重,
精兵连譀觉山移。
人和美叶祯祥出,
阵善深为典教推。
仗信输诚方始是,
执俘折馘欲何为。
清威严令无纤壒,
长路深山不拾遗。
七邑恩波歌浩渺,
一方云物自鲜奇。
天文仰视同诸掌,
剑术无前更数谁。
战马闲眠汀草远,
秋鼙干揭岳霞隳。
义为土地精灵伏,
仁作金汤铁石卑。
龚遂刘宽同煦妪,
张飞关羽太驱驰。
笙歌席上偏怜客,
刀剑林中亦念诗。
縠渚美为长饮水,
金山高作受降碑。
时犹草草秋方尽,
陈是堂堂孰敢窥。
宠渥岂唯分节钺,
勋庸须勒上钟彝。
神资天赞谁堪比,
名遂功成自不知。
卷箔倚阑云欲雪,
拥垆倾榼酒如饴。
扶尧社稷常忧老,
到郭汾阳亦未迟。
释子沾恩无以报,
只将葑菲贺阶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道,三衢的蜂虿困扰着城池,八咏的龙韬整顿着武器和猛兽。刚刚发出警报,告知危亡的消息,便让我想起父母,眼泪双双流下。战戈收起铠甲,投向仁义的境地,汗水淋漓,灵魂飘荡,拜在虎旗之前。在死地重生,知道德行的珍贵,精兵连战,仿佛山都要移动。人和心美,福气祥瑞降临,阵列严谨,深得典范的推崇。依靠信任和诚心方才成事,手握俘虏和战利品又有何用。清明威严的命令没有纤细的怨言,长路深山没有遗失的东西。七邑的恩泽如波涛涌动,某个地方的云物显得格外鲜奇。仰望天文,众星共掌,剑术精湛,谁能超越。战马在远处的草地上悠闲地睡着,秋天的鼓声干脆地揭开了山上的霞光。忠义为土地上精灵伏藏,仁爱如金汤铁石般坚固。龚遂、刘宽与煦妪同在,张飞、关羽在战场上飞驰。席间的笙歌让我怜惜来客,刀剑林中也在吟诗。美丽的水边长饮水,金山高耸为受降碑。时光匆匆,秋天快要结束,堂堂正正的事,谁敢窥探。荣宠岂止于分节钺,功勋也需铭刻在钟彝上。神资天赋,谁能与之相比,名声和功业自不知。卷起书卷倚栏,云欲下雪,拥着炉火,倾酒如蜜。扶持社稷常为年老忧虑,走到郭汾阳也未迟。释子沾恩无以报,只能用葑菲来祝贺阶前。
注释
- 三衢:指的是三条道路交汇的地方,古代人们常用来形容交通要道。
- 蜂虿:指攻击性的昆虫,象征外敌侵扰。
- 龙韬:比喻军事力量。
- 戈:古代武器,这里象征战争。
- 虎旗:象征军队的旗帜。
- 七邑:指七个城镇,象征广阔的恩泽。
- 笙歌席:宴会上的音乐。
- 葑菲:一种植物,用于装饰或作为礼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字希逸,号休之,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和尚,生于公元830年,卒于公元908年。他的诗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也有细腻的情感。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时局的关心和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为祝贺郑使君的升迁而作,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关心和对仁义治国的期待。贯休在诗中表达了对政局的忧虑,同时也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体现了士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诗歌鉴赏
《贺郑使君》是一首充满政治情怀的诗作。贯休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与仁义的光辉,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军事词汇,展现了战斗的紧迫感和对外敌的警惕,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动荡的敏感与忧虑。
在描写战争的同时,贯休并未失去对人性的关注。他提到“父母泪双垂”,展现了士人对家庭的思念与责任感。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又有细腻的人情关怀。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尤其是对“人和美叶”的赞美,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渴望。贯休希望通过信任与诚实,能够建立一个安定的社会。诗末提到“扶尧社稷常忧老”,则是对未来国家治理的期盼,表明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深思。
总体而言,贯休的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贺诗,更是一篇充满哲理的社会观察,体现了他对历史、国家和人性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衢蜂虿陷城池:描述外敌如蜂虿般侵扰,形象地反映出城市的危险。
- 八咏龙韬整武貔:提到军事力量的整顿,强调对国防的重视。
- 才谕危亡书半幅:刚刚收到危亡的消息,表现出紧迫感。
- 便思父母泪双垂:表达对家庭的思念,情感深厚。
- 戈收甲束投仁境:象征放下武器,寻求和平的愿望。
- 汗浃魂飘拜虎旗:描述在战斗中流淌的汗水和对胜利的渴望。
- 死地再生知德重:强调在困境中重生,德行的重要性。
- 精兵连譀觉山移:精锐的士兵如山移般强大,暗示国力的增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外敌比作“蜂虿”,形象生动。
- 对仗:如“死地再生”和“精兵连譀”对称工整。
- 排比:多次使用“义为”“仁作”等,强调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与对仁义治国的期待,同时展现了士人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希望。诗人通过对战争的描绘与对家庭的思念,表达了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性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蜂虿:象征外敌的侵扰。
- 虎旗:象征军队的威严与胜利。
- 长路深山:象征艰难的旅程与不屈的精神。
- 笙歌席:象征和平与欢乐的场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三衢”指的是: A. 三条道路交汇的地方
B. 三个国家
C. 三种动物 -
诗中“戈收甲束”中的“戈”指的是什么? A. 一种工具
B. 古代的武器
C. 一种植物 -
诗人对“父母泪双垂”的感情是: A. 忧虑
B. 思念
C. 愤怒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夜泊牛津》 - 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望》与《贺郑使君》都体现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期望。
- 《夜泊牛津》表达了游子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和贯休在《贺郑使君》中对父母的思念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贯休诗集》